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指中国“软实力”提升并非“脸谱化行销”

2008年09月10日 02: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九月八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共存之道”,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和”为核心概念,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哲学、国际关系等中国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上海九月九日电 (许晓青 郑莹莹)“软实力”与中国崛起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这一命题炙手可热。

  多位华裔学者在论坛上表示,“软实力”这一语汇在中国提出,本身就是国家思维进步的一种象征。

  一般认为,“软实力”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指以非强制手段达成国家目标、实现国家形象和魅力再造的一种能力。近年来,“软实力”一词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有关中国发展的理论论述和新闻报道中。

  知名华裔学者谭中表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这透露出政治人物的睿智;中国倡导“和平崛起”,提升“吸引力”、“感召力”,可谓高明之举。

  与会的大部分专家认为,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肯定京奥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的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不是借奥运就能一步达成的。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辛旗提出,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以高科技手段向外界展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要素,这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表现,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将中华文明的精髓化作一种长久性的深层次表达,而非脸谱化的市场行销,这才意味着“软实力”的根本提升。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也提出类似观点。他说,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因奥运的举办而一蹴而就。

  对于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前景,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这需要领导人的智慧和技巧;也有人建言,中国“软实力”及话语权构建,不能单靠“政府发言”,还需要大众、传媒等多种媒介发声。

  谈及呼之欲出的“中国新形象”,德国前经济与劳工部长沃尔夫冈·克莱门特坦言,“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创新国家”。

  与此同时,也有多位专家建议:奥运之后,中国的国际定位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仍需从长计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称,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专注于“中国学”方法论研究的学者则提出,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的轮廓日渐清晰,“软实力”有望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解读中国现状及未来的“一把钥匙”。完

编辑:魏恒】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