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纪委书记详解推行官员财产申报背景 (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疆阿勒泰纪委书记详解推行官员财产申报背景 (4)
2009年01月11日 09:27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观点

  阿勒泰地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外界高度关注。有为之鼓呼的,也有人对之一直持怀疑态度,高关注度的背后,是学者们对这一社会进程性事件的无限期望。

  阿勒泰的意义在于公示了缺陷

  刘洪波 《长江日报》时事评论员

  在我看来,阿勒泰地区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如果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提供了让人们发现这一制度所存缺陷的机会。这可能也是创新的价值所在:为后人提供了参照,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教训。

  纵观现在的公务员体系存在的问题,财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公众意见最大的一个问题。相比较官员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疏离,官员的财产问题被关注度更高,也是官员腐败的集中体现所在。但我们要看清,财产问题只是官员存在的一个问题而已,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并不能指望通过财产申报就可以一劳永逸。

  片面地看问题,只会让我们被现象所迷惑。

  同样的道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如果仅局限于现在的这种状态,也远远不够。仅仅有申报、小范围、有条件的公示,也会使财产申报远离决策者的本意和公众的期望。

  申报、公示、监督和问责,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四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媒体和社会这样来自于组织外部的监督,仅靠组织内部的压力很难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发展。如何引进社会的监督?很简单,把官员财产申报的公示范围扩大,让群众来发现问题,来比较,这个人是不是拥有的住房没有申报?是不是隐瞒了儿子结婚收礼金的事实?放在社会环境里,群众很容易发现问题。

  但现在的情况是,官方只公示了有限的财产申报内容,没能做到完全公开。也没有给群众介入监督的途径,没有公开的压力,人们认为这是在走过场也在所难免了。

  由此可见,现在实施的这个申报制度其实只是一整套制度的一个环节,光牵一发却难动其身,其效果可想而知。

  阿勒泰能走多远

  任建明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也许很多人都会担心,阿勒泰地区这么好的财产申报制度,到底能不能真正实行,实行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老实说,我也有一些担心。

  从制度规定的科学程度来看,阿勒泰地区的主要领导干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推行该项制度的政治决心是坚定的。倘若还需要提出一些建议的话,我认为,在财产申报制度的各项要素规定上可以再明确一些,或再做一定的调整。例如,公开的对象的范围可以缩小,尤其是在推行阶段,主要是当地的主要领导干部公开申报的财产就可以了,其他所有干部则可以不公开,而仅做内部审查就可以了。毕竟合法家庭财产是官员个人隐私,为了促进廉洁,需要让官员让度个人隐私,但能保护的还是要尽量实施保护。

  监督,特别是群众如何参与监督,以及给群众参与监督提供必要的、有效的保护是必要的。在问责方面,主要是在惩处方面,要区分不同情况,规定得细致一些,具体一些。另一些相关的细节规定包括,申报制度的执行机构是谁?是什么机构来受理、审查申报信息,接受群众的监督和举报等等。如果是纪检监察机关,那么对于纪检监察机关干部的财产申报就要作出一些安排。

  另外,在处理有关历史问题的策略性规定上,也可以区分几种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对首次申报之前上缴全部违纪违法收入的,都一律免于处分。

  我们期待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申报制度实践的到来,这将是中国反腐败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探索。

  在全国推广是迟早的事

  宋林飞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我有一个数据。2003年,全国职务犯罪被判决有罪的人数是1.5万人,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00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县处级以上干部。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光有严厉的惩处,根本遏制不了腐败,比惩处更为重要的,是预防和教育。而阿勒泰实施的这项制度,可以切实地起到预防和教育的作用。

  别的不说,光让官员在任上、新任和任后填一次阿勒泰的表格,就足以给官员们以警醒。他会知道什么样的钱能收,什么样的钱不能收。而每次填表时的心理警示,也足以能起到教育预防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国外已是常态,我觉得更是我国推进政治透明化的一个重大、实质性的改革基础,也是取信于民的一个必要基础。仅从这一条,就值得高度肯定。

  但我也有些建议,就是仅有这样的申报制度还不够,肯定还要从技术层面上加以配套。比如说,全国范围内的征信系统、财产登记平台的联网问题,如果没有这些做配套,监督和问责的难度就会很大。

  这个创新发生在边远地区,走在了我们东部发达地区的前面。可以想见,当地的党政领导一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干部们可能觉得有被“害”的感觉,但我认为恰恰相反,这是爱护干部的表现。很多官员被投进高墙后悔不当初,而这条规定就像是围着走路修的栏杆,在干部们走偏了撞到栏杆时,能提醒他们不要越界。

  有着良好的动机,又可以得民心。我想,这样的制度不会流产,而且在全国推广也是迟早的事情。(来源:现代快报 记者 郑春平 陈英)

【编辑:唐伟杰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