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打工村生态群像:失业后的农民工该怎么办(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河南打工村生态群像:失业后的农民工该怎么办(2)
2009年02月09日 12:12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3日,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赶往火车站。河南是中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牛书培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仅靠种地还不行

  孙亮这样的五口之家有13亩地,一年辛苦下来,最多可以收入6500元

  当然,在这个村子,土里刨食的农民,要想解决年轻人的终身大事和生计问题,仅靠土地还是不够的。

  南河池村建立于何时,没有碑文和家谱可以考证。老人们说,他们的先人从明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搬迁而来。

  这里的人世代务农,直到解放后,才慢慢有人走出去,成为“吃国家饭的人”。改革开放近30年来,这个600多人的村子,出了十来名大学生。

  这些走出去的人,都没能给村子带来什么改变。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使村民们放弃对读书的敬畏,不少孩子像孙亮一样,初中没毕业,就加入了打工的大军。

  不能不打工。想娶媳妇就得有房子,钢筋水泥和建筑队工钱年年涨,一处7间房子的小院,至少要10万块钱。

  在南河池村,像孙亮这样的五口之家,大约可以分到13亩地。肥料在涨价,种子在涨价,柴油在涨价,而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辣椒的价格,却年年跌,从七八块钱一斤跌到去年年底的两块多。

  这13亩地辛苦一年下来,加上政府补贴,一亩地最多可以收500元,总共是6500元。不说人情门户和小病小灾的开支,单指望种这13亩地,也要14年才能凑够盖房子的钱,更何况还要吃饭糊口呢。

  每一个家庭和年轻人都在为生活打拼。

  孙亮除了一个姐姐,还有个弟弟。弟弟跟他一起在惠州打工,每个月工资发放后,弟弟都必须把大部分钱交给哥哥,由哥哥寄回老家。

  三个月前金融危机影响尚不明显时,他们俩每个月分别都能拿到1600元左右的工资,再各寄回家里1000元。

  “家里不花他一分钱,都攒着给他盖房子呢,他能有啥意见?”孙亮也不怎么花钱,最多去夜市里打打两块钱一场的台球。

  厂里有工友喜欢吃喝玩乐,是“月光族”。孙亮不羡慕他们,他认为,人跟人是没办法比的。

  在村里,孙亮两兄弟是众多打工者的好榜样。事实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称,他们并没有从打工的子女那里获得什么收益。

  并不是每一个打工者都那么顺利安稳。

  同村的孙芳,在过去的两年里换了5个工厂,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不适应工作。

  “我脾气倔,主管拉长等当官儿的喜欢骂人,别人忍忍算了,我不忍,跟他们对骂。”她当年离家时,是母亲给的路费。两年后返乡,身上不足一千块钱。

  还有人喜欢花钱。孙辉前年在广州白云区一家鞋厂打工,月收入1800元。他喜欢喝酒,又喜欢跟工友打牌,还经常买六合彩。

  村民们发现,跟十几年前出去打工的人比,现在出去打工的小孩子,越来越容易沉迷于物质享受。他们寄回家的钱,比年长者越来越少。

  “空心”的村庄

  村长估算,该村将学龄子女丢在家里出去打工的家庭,有七成之多。在邓州市,留守儿童有8万名

  语文12分,数学8分。

  这是孙亮一个远房堂侄的成绩单,那是4年前,这个名叫孙晓的小家伙还在读小学。

  现在,孙晓在邻近的内乡县读初中。这个春节,他宣布打死也不再上学。

  “一看书就头疼”,他的理由,跟孙亮当年辍学的原因如出一辙。其实,小学刚入学的前两年,他每次考试在班里还属于拔尖的,被大家视作一棵读书的好苗子。

  6年前,他的父母赴杭州萧山区打工,将他和姐姐丢给了奶奶。

  父母在翻砂厂工作,每个月累得要死要活能落下2千多块钱。每次打电话,父亲孙大春总是教导两个孩子,“好好上学呀,以后别像我和你妈这样卖苦力。”

  但孩子显然没像他期望的那样。孙晓的姐姐在初中时变得越来越沉默,成绩也直线下降。孙晓则开始与一群逃学打架的小孩子混在一起,又常在小学门口的代销点赊欠零食。

  他的成绩越来越差,到最后,老师也懒得管他了,只是叮嘱他,“别带坏了同学”。

  孙晓的姐姐两年前就辍学了,现在一所技校学电脑。春节没过完,孙大春便赶到南阳,又开始为儿子找技校了。

  “我也知道大人常年不在家,肯定让孩子受亏。”孙大春吸了口烟,“不过,不出去咋办?这种地能挣个啥钱?”

  村长估算,该村将学龄子女丢在家里出去打工的家庭,有七成之多。因为缺少青壮年劳力,村里的农活大部分都由中老年男子和妇女负责。七八十岁还下地干活,在这里不是新鲜事。

  数据显示,在邓州市,像孙晓这样的留守儿童有8万名。

  村长说,村干部们越来越担心,这些被父母丢在老家的孩子,成绩普遍很差,十年八年以后,当他们长大成人,除了出去继续卖苦力,还能干些什么?

  而对于那些失业回来的打工者,村里也没有想出什么应对的方法,至少目前还没出现什么土地纠纷问题。

  林林总总的开支

  即使住上了新楼房,骑上了摩托车,村民们的生存处境仍面临很多压力

  20年前,还没有普及拖拉机的时候,村子里谁要能养一头大公牛,赶着大牛车,把庄稼活儿做好,便是村民们羡慕的对象。

  现在,这些人都老了,在寒冷的北风中,他们抄着手,旁观着年轻人的热闹。

  家庭里的权威,也在向那些能挣钱的年轻人转移。

  孙亮的父亲以前喜欢赌个钱,母亲劝阻多次都没用。但当孙亮在南方打工后,父亲开始听他的话了,天天躲着那些赌友,这让孙亮的母亲颇感欣喜。

  在村人看来,在村里,要么你勤奋,要么你聪明,只有你能挣更多的钱,盖更好看的房子,才能获得别人的抬举。

  不过,即使住上了新楼房,骑上了摩托车,用上了漂亮的山寨手机,村民们的处境,跟以往并无根本改变。

  4年前,河南全省的农业税取消。紧随其后的,是农资产品涨价。一辆10匹马力的拖拉机,4年前的价格是4千元左右,现在接近7千元。

  其他方面的开支,也不轻松。

  在自家宅基地盖座新房,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时,需要给镇土地办交两千块的“办证费”。

  而按照河南省发改委去年关于涉农收费的最新规定,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除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证5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工本费外(收费标准为每证10元),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

  死后也需要开支。政府要求村里的人去世后必须火化,理由是保护耕地。但村人还是愿意花两千多元将亲人遗体火化后再土葬。

  一些人情世故的开销,也让他们感觉不安。

  “我都不敢回来了。”孙大春腊月二十八从杭州回村,不到三天,买年货走亲戚,就花了2000多块钱。两个孩子上技校,还得花钱。此前连续三个春节,他都没有回村子过年。来回路费贵不说,人情往来太厉害了。

  村子里几个月薪超过3千元的年轻人,都是在青岛的电镀厂打工。天天接触重金属,他们明知道毒素会在体内沉积,不过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在他们看来,即使挣来更多的钱,自己作为农民的命运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一条鼓励创业的短信

  孙亮不知道创业该从何创起,过完年,他将继续背上行囊,到沿海去碰碰运气

  大年三十这天,孙亮接到一条当地移动公司的短信,说政府为本地务工人员,制定了种种优惠措施,“欢迎回故乡创业”。

  短信没有讲究竟有哪些措施,孙亮也懒得问。

  而根据媒体报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邓州返乡农民工人数在15万以上。该市积极开辟创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三条“绿色通道”,力助返乡农民工再次就业,扶持携带一定资金返乡的农民工投身种植、养殖业,简化工商营业执照的办理手续,优先为他们办理每人不低于2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

  在孙亮看来,在村子里,大家都想创业发大财,却不知从何创起。

  村里只有两家养鸡场,十里外的镇上,做小生意的都挤破了头,没有什么空间留给这些更偏远的农民。村里没有矿藏,附近也没有工厂,除了没受污染的小河和明澈的星空外,这里没有太多可以向外乡人夸耀的东西。

  村里150多个出外打工的年轻人,靠着亲戚朋友的帮忙介绍,多是去广东的一些服装厂、玩具厂工作,也有人到青岛的电镀厂打工。

  金融危机使得在外地从事轻工业的打工者都发觉,钱越来越难挣了。村子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打工者,是在南方失业后返乡的。他们有的想再出去碰碰运气,有的只想在老家避避风头。

  从事重工业的也不例外。孙大春以前在的翻砂厂,在去年下半年,工作量就越来越少。“老板说是金融危机闹的,我不懂啥危机,钱挣得少,我就换厂子。”

  年前,孙大春蹲在人群中,跟村南头几个年轻人聊挣钱的门路。那几个人在广东好几年都没回来了,这次回来,却是待业之身。

  “要是去年春上,我在那里的翻砂厂介绍进去十个八个没一点问题。今年,我不敢打这个包票。”孙大春深深吸了口烟。

  与城市人对失业的敏感不同,这些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有着随遇而安的朴素想法。

  孙亮离开南方时,是失业的,再回去是否能找到工作?“应该可以吧,我弟弟还在那里呢。”

  但他也不敢过于乐观,在他打工的惠州黄埠镇,鞋厂倒闭了三分之一左右。倘若继续倒闭下去,“我也只好换个地方了。”

  孙亮打算过了正月十五把婚事办了以后,将继续背上行囊,到沿海去碰碰运气。

  他们美好的期望,就像门上新贴的对联,一年接一年。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