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人大的重要议题是审议预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人大的重要议题是审议预算
2009年03月03日 1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面对经济困境,面对政府出台的种种刺激经济的政策,今年人大最重要的议题是审议预算。因为,预算就是政府解决当下严重问题的方案

  2009年的预算报告已经定案,即将提交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审议。在这份预算报告中,面对全球经济衰退,行政部门一改对财政赤字的保守态度,将2009年的财政预算赤字最终确定为9500亿元。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即便在1998年以后的衰退期中,政府也始终把财政赤字控制在每年2000亿~3000亿元的规模。另据媒体报道,关于今年的赤字规模,四个月前决策层的初步决定仅为2800亿元,不到4个月时间,即飙升了6700亿元。决策层显然希望把财政政策“用到极致”。但是,达到极致规模的赤字需要借助制度约束才能够收到极致的效用。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济衰退的根源是总需求不足,尤其是私人需求不足。经济要复苏,就必须政府花钱,增加需求。但显而易见,经济衰退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必然收缩。因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赤字财政。政府大规模借入债务,用于公共投资,增加需求,减少失业,使经济复苏,并维护社会稳定。

  凯恩斯主义如此深入人心,因而,面对衰退,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毫不犹豫地运用赤字政策。应当说,赤字政策可以达到一定效果,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增加需求。但是,即便是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也承认,巨额债务会产生多项负面效果。比如,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1998年开始实施的赤字政策似乎就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同时,由于社会资金大量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必然会替代私人资本的积累。基于这两个效应,巨额赤字有可能伤害经济增长的长期基础。

  当然,眼见得经济活动急剧缩减,失业、经济停滞的社会风险迅速加大,政府采取赤字政策,也未尝不可。但政府为对未来负责,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最明智地筹措这笔债务,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确保这些赤字既可产生短期效应,同时也不至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令人庆幸的是,在当下中国,似乎可以为透过赤字政策筹措的资金找到两全其美的出路。国民生活之基本公共品、包括基础设施的缺口,还非常之大,尤其是在乡村和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聚集中心的市镇。长期以来,政府的财政开支一直采取城市化导向政策,得到政府特别照顾的城市与相对凋敝的乡村之间形成巨大反差,乡村作为经济、文化、社会实体,日渐丧失其吸引力,资源畸形地集中于城市。而这正是本轮经济衰退的深层原因之一,更不要说,中国的文明图景也因为乡村的失落而残缺不全。

  因此,将公共资金投入乡村与市镇,在广大的文明腹地建立城市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交通、电力供应、饮用水、污水处理、取暖、学校、医疗等等,应是针对目前经济困境的重要选项。这样的公共投资,可以收到多重好处:第一,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增加总需求,起到刺激宏观经济复苏的作用;第二,这些工程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形态进行,从而安排大量返乡的农民工就业;第三,这些工程可以刺激乡村的生产活动,吸引资本流入乡村,从而有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

  然而,人们已经看到,目前各地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仍然偏重于一般的经济建设项目,比如,大量上马高速公路、港口、核电站、水坝等大型项目,政府认为重要的诸多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正在并将继续获得大量政府资金。这样的政府投资规划,维系并强化原有的不甚合理的财政开支格局。很有可能,政府今年通过发行债券筹措的巨额资金也将投入到这些传统项目中。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向使用债务资金,那政府债务的种种负面效应就有可能逐步表现出来。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摆脱不了原来的惯性,是其内在的权力逻辑所驱使。财政部门,尤其是负有审议和批准预算之权的人大,应充分作为。前几年,经济处于繁荣期,政府的收入连年迅速增长,在这种氛围中,公众虽然也对政府使用公共资金的方式有一些议论,但毕竟不是那么急迫。但在经济衰退期,公众的心态会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对于政府如何使用赤字,将会十分关注。公众期望,政府借的钱能够发挥最大积极效应。

  应当说,公众这样的期望是合理的,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全国人大应当对公众承担起更多责任来,控制、监督财政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按照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向安排公共资金、包括债务资金的使用。或许可以说,面对经济困境,面对政府出台的种种刺激经济的政策,今年人大最重要的议题是审议预算。因为,预算就是政府解决当下严重问题的方案。 ★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