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和平-09":中国海军走向联演常态化(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亲历"和平-09":中国海军走向联演常态化(图)(2)
2009年03月26日 09:38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硬与软”、“近与远”、“练与学”的结合是海军提高国际地位的三维空间

  随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中国海军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们也很清楚,在世界各国海军中,中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还相对较弱。积极推进海军建设转型发展,提升海上核心军事能力,是人民海军的当务之急。

  中国海军要提升国际地位,其维度之一是硬与软的结合。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舰艇装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人与装备的结合。拿“广州”舰来说,它既装备有舰炮武器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反潜武器系统、舰载直升机系统等硬件系统,也有作战情报指挥系统、电子战系统等软件系统,具有对空对海反潜立体作战能力。二是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广州”舰是中国海军的新装备,出访、参演期间,外军官兵和当地民众亲眼目睹了中国海军新型导弹驱逐舰,对中国海上军事实力表示钦佩与惊讶。与此同时,“广州”舰官兵也利用各种场合,充分阐释我军舰出访、参演的目的,广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与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宣扬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坦诚表明我军建设发展的防御性目的,积极倡导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主张,真诚表达加强友谊与合作的良好愿望,赢得了参演各国官兵、到访国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的认同和赞赏。

  第二个维度是“近与远”的结合。当“广州”舰在阿拉伯海上参加“和平-09”联演时,在相距并不遥远的索马里、亚丁湾海域,“广州”舰的姊妹舰——“武汉”号驱逐舰与另两艘战舰一起,正在执行护航任务。“参加联演”与“远洋护航”并存,说明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我们的海上力量正由“近海防御”走向“远海防卫”,担当起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历史重任。

  自17世纪雨果·格老秀斯提出“自由海疆”的概念,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人类经略海洋的意识不断增强。在21世纪的今天,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等越来越受重视。

  “海洋再也不是障碍,而是一条联系世界的纽带。”我国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维护国家海上主要方向的安全,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疆权益是中国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重新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中国海军向深蓝挺进,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指向。对海军而言,这一新的历史担当如同舰艇远航,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胆识和智慧。

  职能的拓展,使命的增强,需要能力保障。“近”与“远”是相融的,兼及的。对于“广州”舰这样的新型舰,既要能“近防”,也应能“远卫”。在兼及近与远的前提下,科学推进人装结合,增强综合作战能力。

  训练、演习都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履行使命、任务,而善于向他人学习,也是胜战之策。“练”“学”结合,是海军提升国际地位的第三个维度。在这方面,“广州”舰通过出访、参演,积累了一些经验。

  出访、参演期间的军事训练,人员参训率高、舰员受外界影响小,因此“广州”舰抓住机遇,以实战的标准把军事训练与航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实施。这次出航,“广州”舰组织了20多个课目的训练,并拉开了新大纲试训的序幕,突出了作战体系训练、指控系统集成训练,以及海上应急处置训练等内容,提高了舰员、舰艇的持续作战能力,提升了部队的远洋综合作战能力。

  参加多国联合军演,为“广州”舰了解和学习外国海军建设先进经验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此次参演,在出海准备过程中,通过参加巴基斯坦军方组织的演习航前协调会、通信协调会、演习安全会等会议,“广州”舰对各国海军的训练理念与模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海上演习中,中国两名观察员直接观察了澳大利亚等外国海军的航行组织、损害管制及舰艇生活管理训练等情况;在港岸活动中,大批官兵参加舰艇相互参观、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联谊交流活动,广泛了解了各国海军的装备发展状况、训练管理制度、人员培训方式等。

  实践说明,通过参加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联合演习,可学习外军的先进作战理论、战术思想、训练方法,借鉴外军作战、训练、管理及各项工作中的有益经验,不断提高我海军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推动我海军建设转型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