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时评:医疗归“公”彰显民本决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新时评:医疗归“公”彰显民本决心
2009年04月07日 2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7日,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披露: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中新社发 光之影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四月七日电 题:医疗归“公”彰显民本决心

  本社评论员 张量

  七日一早,新医改方案全文公布。下午,发改委、卫生部、人保部、财政部官员联合解读新医改方案,与网民互动。接下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将出现在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连续两天做出权威诠释。方案、解读、释疑,成龙配套地以空前速度推出,令新医改方案颇具雷霆之势。

  这份酝酿已久、争论异常激烈的新医改方案采用一气呵成的手法面世,除了与延宕近半个月的时间赛跑,更具宣示决心的意味。这一决心,是要让医疗回归公益性、普惠式,让深受疾病及其“副产品”困扰的公民回归国家体制的庇护。

  一九九二年以来,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市场化推进,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而二00五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报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而此前力推的市场化、商品化,恰恰是今天“看病难、看病贵”世纪难题的症结所在。由此,中国医疗改革成为第一个被自我否定的改革,也成为第一个进行逆向回归的改革领域。

  “诊病易,治病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选择走公益性、普惠式的福利改革之路,绝非是简单的一句话,其背后牵动着庞大社会肌体的每一个神经元。

  十几年来,人们都很熟悉,由过去的公益性体制向市场化的改革是一路艰辛。与之相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成型,各种利益关系业已牢固建立。由现有制度、机制和利益集团衍生出的改革障碍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经济水平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选择医疗改革的公益性跨越,其难度显然百倍于前。

  中国政府最终的选择,是建立在一个根本判断之上,那就是政府一切治理与改革都要服务于民。民本,既是本届政府一以贯之的执政思想,也是治政中的一条根本经验。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并由此明确“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的新医改指导原则。

  在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公益性道路的选择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中国将在未来三年拿出八千五百亿元人民币投入此次医改,覆盖十三亿城乡人口,人均六百五十余元。如何让这六百多块钱发挥出最大效用,花在刀刃上,将是未来医改的头号问题。此外,对于公益性改革与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矛盾如何解决,基层医卫人才困境如何破解,药价怎样回落,不仅公众,也包括医卫业界,乃至参与改革实施的专家、学者,仍然充满困惑与忧虑。

  可以看到,中国的新医改前路漫漫、极不平凡。更有甚者,医改方案刚刚出炉,已有声音说对新方案“不要抱太大希望”。事实上,新医改经历了翘首期待、千呼万唤、只闻楼梯各个阶段,最终出台,其意义已经不仅在于方案细则本身,而在于经过民意洗礼、科学研究,确定“公益性”这一大方向,坚定地走在“以民为本”的道路上。

  在世界关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背景下,在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推行公益性医改,无疑是一大创举。尽管前路艰辛,困难重重,最重要的是迈开第一步,并且走下去。(完)

【编辑:唐伟杰
滚动报道:新医改方案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