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政府特殊津贴士官:百米外定位发丝般细线(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获政府特殊津贴士官:百米外定位发丝般细线(图)(2)
2009年04月13日 10:17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第二炮兵某基地发射技师郭亚飞——

  百米之外辨“发丝”

  -许瑞彬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冯金源

  夜幕下,大山深处。

  4月上旬的一天晚上20时,3颗信号弹升空,第二炮兵某导弹旅夜间导弹模拟发射演练拉开帷幕,数十台发射车迅疾出发,百余名操作号手奔赴战位。

  同时,数十名导弹专家进行导弹起竖前最后一次综合检查。发射技师、五级士官郭亚飞在托架某一细小部位处停了下来,借助手电筒光线,他发现起竖臂有轻微渗油现象。如果不排除隐患,会影响到导弹起竖的精确度,甚至带来更大的危险。

  这种现象,即使在白天也很难发现。大家当场分析,有的认为可能是装备保养时加油过多,有的认为是排气阀内的球形截面受压……一时众说纷纭。

  “我觉得是排气阀内的密封环破损。”就在这时,郭亚飞说出了自己的判断。“我相信郭亚飞的眼力!”旅长邓立中立即赞同。

  拆卸一看,果不其然!排气阀球形密封环上,有一道非常轻微的裂痕。

  “导弹发射前各种隐患经郭亚飞诊断大多准确。所以,郭亚飞虽然是士官,但起到了导弹专家的作用,是一名响当当的‘国宝神医’。”邓旅长的介绍,使记者更加关注郭亚飞的一举一动。

  “报告旅长,光线太弱,瞄准精度达不到要求。”突然,一名指挥员报告。

  “离规定时间还有几分钟?”“不足8分钟。”“快找郭亚飞!”

  “左转、右转,左微动、右微动……”记者在离导弹起竖位置大约150米的瞄准车上看到,郭亚飞微蹲身体,右眼紧贴在瞄准仪器上,左手拿着对讲机不停地发号施令……

  “停!”话音刚落,瞄准仪器显示:正负误差为零。

  “用了几分钟?”“不到5分钟!”邓旅长指着若隐若现的导弹说:“上面有一条细如发丝的线条,在这个距离用望远镜都看不到,郭亚飞用肉眼就能准确定位。”

  “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导弹模拟发射,精确命中“目标”。

  广州军区某部无人机侦察队遥控技师宗道辉——

  放飞“鹰眼”察秋毫

  -杨凯 丁猛 本报特约记者 张科进

  粤东某地,晨曦微露。广州军区某部无人机侦察队遥控技师宗道辉,已经在起床号吹响的一个多小时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昨晚一个飞行参数异常,晚上老睡不踏实。”指挥舱飞控平台前,刚找到问题的宗道辉长舒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平常的飞行训练日。7时30分,气象观察员报告:“天气良好!”“起飞!”一声令下,无人机缓缓滑离跑道,直冲云霄。指挥控制室内,宗道辉眼睛紧盯屏幕,指挥助手调节机载“鹰眼”。

  此时,气象观察员报告,高空风速加强,大片厚云层飘移过来。顿时,现场气氛紧张起来:无人机的操作全靠仪器遥控,高天流云对飞行安全、侦察效果有很大影响。宗道辉沉着命令:“飞行高度攀升1200米,飞行速度不变,保持飞行姿态。”

  两个小时后,第一航次传回航空照片。药液配制、冲洗、上光,但照片影纹细部模糊、印相反差减弱。宗道辉拿起照片一瞄,不假思索地告诉飞控操作手:“相机光圈调至4.5,快门调至1/250秒。”40分钟后,第二航次照片顺利下传,基本符合判读标准。

  在上午4个多小时的训练中,记者粗略记录:宗道辉共处理数据58组,发出指令107个,解决难题和突发情况4起。

  下午的训练课目更让人揪心:复杂电磁环境下抗干扰侦察实飞演练。

  14时30分,一张无形的电磁网将无人机训练空域牢牢罩住。记者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很难进行完整的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中组织无人机训练,好像端着火盆走钢丝绳。”现场总指挥李捷滨说。

  第一航次,目标区域上空航空电视传输信号画面质量大幅下降。宗道辉和战友们紧急应对,不停地调试设备……

  傍晚,披着金色的余晖,一架架无人机安全返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