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发“监督护照”不如发“法律护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长沙晚报:发“监督护照”不如发“法律护照”
2009年04月15日 09:43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给记者发“监督护照”不如发“法律护照”。我们要解当前新闻监督困局,需从“由上而下、从面到点”的法制层面入手。

  云南省高院日前正式聘请14名记者为特约新闻观察员,并向他们颁发了由省高院院长签发的“新闻监督护照”。今后,这14名特约新闻观察员在全省各级法院系统采访时,将享有更大便利,被采访法院应给予支持、协调、配合,不得阻挠、干预合法采访。云南省高院新闻发言人称,法院此举只是为相关记者提供采访便利,并无经济支持,因此不存在“收买”一说。

  果不出所料,由于当前新闻监督的法制软环境不够优化,公权力在对待新闻监督的态度与策略上,往往是主观含糊与技术隔离,该新闻一出,旋即引来网友质疑。原因很简单,这一作法显得有些理想化,根本无法改变当前新闻监督的制度性窘境。即便他们全新开动脑筋,出台相关保障制度,对新闻监督启开专业程度较高、神秘性较浓的“法门”,并欢迎记者积极“挑刺”,实际上,也无法消除公众心中对目前新闻监督环境疲软的顾虑。

  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司法机构还是党政部门的其他公共机构,他们的公共执法过程与公共政策出台路径,都理应得到公民(包括媒体记者)的监督甚至批评,这是宪法赋予每一名公民的监督权与批评权。如果要改善当前新闻监督公权运行的法制软环境,那必须由法律来说话,而非某一部门、某位领导来充当开明人士。

  虽然云南省高院称这次聘请的14名新闻观察员无涉经济,但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公权人的脑子里,还盛装着“喜听美言、抵制批评”的思维。特别是进入现代民主与法制时代,一些官员依然抱着这种思维不放。这从重庆“彭水诗案”、辽宁西丰进京抓记者案、太原检方拘央视记者案等,便可窥究里。这反映出,媒体监督的生态环境一直未从根本上改观。一旦媒体或多或少地与公共机构形成一种利益关联,那么,监督的公正性与实效性便会受到潜在影响。

  所以,给记者发“监督护照”不如发“法律护照”。我们要解当前新闻监督困局,需从“由上而下、从面到点”的法制层面入手。当前,如何制度性防范一些地方官员在堵、逼、围各类媒体记者的舆论监督报道上开动脑筋,如何防止一些公权人对公民的言论权的粗暴侵犯,尤显紧迫。实际上,大众媒介是舆论监督工具,它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如果是为了社会正义、公益、正义之目的,那么它就有可能对一些公权力阶层的某些利益构成损害,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容忍与“宽恕”。(周明)

【编辑:朱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