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催生民间"意见领袖" 批判现实质疑主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社会转型催生民间"意见领袖" 批判现实质疑主流
2009年04月20日 09:5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知识分子群体历来更加强调“建构”,主张通过主动参与政治来改变社会,因此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更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黄豁郭奔胜 季明代群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经济成分的多样、利益格局的分化,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广阔背景的网络时代,形成了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近年来,多种迹象显示,知识界逐渐涌现被称之为民间“意见领袖”的知识分子群体。

  在不少人看来,这个群体力图成为超阶层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者,并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就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态;他们积极批判现实,质疑“主流”的态度常常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与走向。

  社会转型催生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知识文化的商品化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以及传统道德式微,学界于是爆发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潮,并从90年代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抛出这一概念的学者,将知识界的“意见领袖”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国内,这一概念却是通过某些媒体造势而引起关注的。2004年南方某杂志推出这方面的评选人士,将这一概念推向大众,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和关注。其评选采用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此外,还宣称:在我们这个制度转型社会,几乎所有历史的经验都表明,那些选择关怀和批判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势必成为转型时期一种显赫的意见领袖。

  之后曾引发口水战,有人认为纯粹是媒体“炒作”概念,有人认为是少数学者的“自我拔高”,甚至有入选者也对这一“桂冠”感到疑惑,发文称自己“无法影响中国”。也有人从传媒角度分析说,推出这一概念的媒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哗然就没有意思了。

  争议也好,炒作也罢,的确有部分在公众领域活跃的知识分子也因此更加受人关注。

  有学者认为,在公众领域活跃的知识分子的兴起,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公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有必然联系。特别是我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里,经济上要求消除计划经济的残余,废除政企不分;政治上要求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上要求进一步多元化,保障公民权利。

  有专家预言,与经济、政治、文化的转轨相适应,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将逐渐生成,而其两大支柱,知识界“意见领袖”和独立的民间社团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借助互联网成为“意见领袖”

  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民间“意见领袖”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借助互联网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将之作为传播观念,表达主张,影响公众的“主阵地”;通过在一些重大公共事务中积极批判现实,发出质疑,与网民、媒体之间形成互动,产生影响。

  上网检索可以看到,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大多在网站上开设了博客、专栏,及时对重大社会问题评论跟进。同时,各大网站出于商业利益和聚集人气的目的,也以他们的博客、专栏作为吸引网民眼球的一大手段。

  一位四川作家说,自己每天写博客没有一分钱收入,发表言论的动力不是稿费,而是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因为网络的言论宽松,比纸质印刷品的限制小,时效高得多,被转载传播的可能性大得多,得到反馈、进行交流讨论也容易得多。记者发现,其博客的点击率、跟帖率都相当高,经常是一篇博文后面有十多页跟帖。

  与一般人印象中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相比,这一被称为民间“意见领袖”的群体,给人感觉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在重大事件中力求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中,部分法学学者联名公开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他们从宪法和法律的层面上,把收容遣送办法的合法性问题推到台前,并很快成为互联网的主流舆论,使网上汹涌的民意转向《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最终推动废止了这部法规。有媒体因此评论说:“这些知识分子运用他们的知识与胆识,推动了中国民主和法制向纵深发展。”

  从“孙志刚事件”开始,到后来的“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知识界的“意见领袖”往往成了民间舆论的代言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2007年,厦门PX化工项目风波中,有的专栏作家不断通过互联网、报刊对PX项目发出质疑,引起了民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推进,并最终被选为“市民代表”与政府对话。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