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虚假新闻广泛传播是“蝴蝶效应”真实写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虚假新闻广泛传播是“蝴蝶效应”真实写照
2009年04月28日 09:48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只蝴蝶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轻轻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刮起一场飓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在互联网上,一些虚假新闻从炮制出笼到广泛传播,就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写照。

  一篇网民恶搞的《中国十大最辛苦职业排行榜(黑色幽默版)》,把公务员列为中国最辛苦职业。该帖子经过许多网站的反复转载,以讹传讹,最后竟变成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权威调查。一篇源于国外某网站的虚假新闻“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过国内数十家网站的转载,不断添油加醋,最后竟被一家都市报刊用,并且成了韩国著名历史教授的研究“成果”。一篇由自由撰稿人抄袭与拼凑的“我海军护航编队三艘战舰在索马里海域遭到不明国籍的潜艇跟踪,并在曼德海峡西海岸成功将其逼出水面”的虚假新闻,被国内许多新闻网站转载并放在醒目位置,引起国际社会密切关注。

  还有诸如江西的“后妈虐童”、四川的“生虫柑橘”、上海方言“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等虚假新闻,在网上俯拾皆是。太多的虚假新闻,使网民受骗不已,受伤不已,受害不已。网民对网络新闻既爱又恨,将信还疑。但受虚假新闻伤害最深的,还是网络媒体自己——社会公信力的丧失。

  网络改变甚至颠覆着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网络新闻永远无法改变的准则。网络媒体只有精心呵护社会公信力,才能避免成为虚假新闻的温床和摇篮,才能让虚假新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网上彻底消失。

  网上虚假新闻之所以屡禁不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造假者的角度分析,他们所谓“撰稿”、“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为了赚钱,他们可以不讲道德良心,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怎么离奇就怎么写,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编,根本不去考虑造假的严重后果。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有些采编人员也喜欢“猎奇”,因为事情不离奇就引不起轰动,不轰动就不能提高点击率。于是,每当遇到“爆炸性新闻”,他们就如获至宝,不予甄别,不去核实,盲目发到网上。而网络快速、便捷、受众面广、网民参与度高的特性,又使这些虚假新闻的影响力被成倍地放大。对于广大网民而言,社会心理的趋同惯性导致他们容易轻信盲从,缺乏理性思考,就像德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当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而对很少有人“理会”的观点,即使赞同也会保持沉默,从而呈现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弱小的螺旋发展过程。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通报批评了多家报纸刊载虚假新闻的恶劣行为,这给所有新闻媒体和新闻采编人员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以新闻真实为生命,严格新闻稿件核实制度,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谨防“蝴蝶效应”的再一次发生。(季桂林)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