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小英雄林浩父亲:不想把儿子当作摇钱树(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抗震小英雄林浩父亲:不想把儿子当作摇钱树(3)
2009年04月28日 09:5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写给他

  父亲,我带您回家

  父亲: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使人永远都不能忘记。

  那天下午,我们9个人在草坡乡(位于汶川县城与映秀镇之间)章排村给邓家修房子,突然感觉墙在晃动,外面的声音刺耳,地震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逃回映秀。家中一片废墟,我看到您在那儿坐着,有位医生给您用大豆片敷伤。我问您怎么不去成都治疗,您说比您严重的人多得很,等飞机先送其他严重伤员出去。

  17日,您被送到铝厂坐冲锋舟往都江堰去了。当时,我记得您穿一双拖鞋,手上拿一根竹竿,一晃一晃的身影现在还在我脑海里。

  等我出去找到女儿、儿子时已经是22日了。我马上去成都找您,可是,您已经离世了,在华西医院。

  回到映秀,老婆问我找到父亲没有,我说我把父亲带回家了,抱着的。那是您的骨灰。

  当时老婆就痛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走出去的人会死呢?后来,我对老婆说这里有病历,看了就明白了,医生说治疗太晚了。

  您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耍,起早摸黑地干活,把最后的治疗机会让给了别人。

  5月26日,我们把您老人家送上山安葬。我说,“爸,您放心吧,妈妈也平安找到了。这些(钱)你带到阴间慢慢花,买酒喝,你安息吧。”

  您的女婿:林大坤

  2009年4月16日 (信件有删节)

  在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根据规划,映秀镇将原址重建,建成现代抗震博物馆。

  - 穿越震区

  映秀的变与不变

  时间:2009年4月24日

  地点:汶川映秀镇

  油菜花黄过了两季。公墓门楼上,白底黑字渐现模糊。

  去年地震后,在通往渔子溪村的一片油菜地里,三条幽深的墓穴上下排开。救援中,一批又一批遇难者被抬来集中安葬到这里。

  后来,这里就成了汶川地震遇难者公墓,并安排了两位渔子溪的老人守墓。

  从公墓再往山上走几分钟,就到了能俯视整个映秀镇的渔子溪村,也就是上了现在“震中映秀地震遗址导游图”的“观景平台”。

  站在平台,映秀镇尽收眼底。

  一年前,一场持续一分多钟的强烈地震,让如诗如画的映秀小镇,见不到一栋完好的建筑。一年后,这些尚未完全坍塌的楼房彻底被推倒,残砖断壁也被盖上了黄土。映秀镇彻底成了空城。

  空城的对面,渔子溪的西边,全是机械化和速度的结果———一排紧挨一排的蓝色板房。这里,就是映秀人的家。

  粗糙的水泥地上,一样的门,一样的窗和几乎一样的生活。

  在板房外用电磁炉炒菜做饭,到集中的水池刷碗,然后,提着红色或蓝色的水桶进了板房。亮灯……熄灯……。日历就这样一天一天翻过。

  板房间,樟树长出了绿叶,偶尔能见到一条浑身沾满泥土的白色小狗,这闻闻,那嗅嗅。有人说,小狗的主人可能不在了。

  有时,它还会一溜烟跑到公墓去。

  每一次到映秀,总能发现去公墓的山路在翻新。

  地震后第一次走,这条山路跟干涸的小河道一样蜿蜒在半山腰,一不小心就可能崴了脚。大约半个月,山路被人拓宽了。再过一阵子,山路几乎全部铺上了红砖。这一次,不见了红砖,只有黑色的石板。

  每天,经惟一的石板路去公墓祭拜的人从未停歇。

  当地官员说,再过一年,映秀将会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小镇。只要不是从天上飞,去九寨沟和四姑娘山的游客必定会到映秀落脚,到时这里就繁荣了。

  一个最新情况是,映秀镇封控区废墟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有关部门表示,农房重建力争今年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备受关注的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预计重建总投入约20亿元,映秀镇将被建成“抗震建筑的示范区”。

  深夜,我在回板房的途中,突然,感觉滚滚岷江水撞击岩石的声音,如一曲悠长而凄惨的哀歌。

  这歌,一刻也未停息。

  □记者 吕宗恕 成都报道 统筹/李素丽 宋喜燕 闾宏 制图/林军明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