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无疾而终" 无法律护航是重要"死因"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州垃圾分类"无疾而终" 无法律护航是重要"死因"
2009年05月07日 09:22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广州市的垃圾分类主要由市场自发运行,由市民、企业自发形成的利益链驱动实施,缺乏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有效指导。由于难以对从业人员、废品收购站进行有效的监管,不能对回收再利用渠道进行科学规范,同时缺乏专门的垃圾分类场地,容易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漫步广州街头,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马路边的垃圾桶依然披着“分类”或黄或绿的“外衣”,并标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样。其实当初其诞生时被赋予的分类意义及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功能,早已不复存在。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的广州街头,一些单桶垃圾桶又悄悄地回到了大街小巷。

  垃圾分类全国试点相关法规仍未出台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政府早在1999年就已经过调查并正式倡议居民实施垃圾分类。2000年,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将生活垃圾分为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三大类。越秀、海珠等区的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20%至39%左右,而起步最早、速度最快的荔湾区垃圾分类覆盖率甚至达到100%。

  2004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回收工程”被列为广州申亚20项重大环保工程之一。随后一年,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处理工作在越秀区进行试点。政府还计划用5年或者更长时间,形成垃圾分类法规的基本框架,依法分类收集利用,但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出台。

  2006年广州提出,力争2008年前完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网络建设,2010年前完成全市网络建设,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普及率达到75%,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率达到40%。

  而根据近日广州市环卫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建筑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已经实现基本分流,但是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推行却并不顺利。截至目前,广州街头的分类回收垃圾桶并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并逐渐被统一的蓝色塑料大垃圾桶取代。

  收集无序未成产业链致垃圾分类中途夭折

  据了解,2008年广州市生活垃圾达到日产近万吨,其中约一成被送往垃圾焚烧发电厂,另外九成靠兴丰填埋场填埋。广州市市容环卫局环卫处处长鲍伦军告诉记者,由于垃圾日产量每年约递增5%,增幅过快导致广州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提早8年结束,预计最多只能延续到2012年。

  鲍伦军忧心地表示,分类工作虽然已迫在眉睫,但收运和处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广州的垃圾如果要实现分类,就意味着要分开车辆或者分开时段收运垃圾,但是在广州目前这种人流、车流高度密集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在处理方面,广州既没有建设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废旧电池的专项设施,也没有建立大型分检中心。于是,这些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最后还是被环卫工人混合收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成本还贵过普通塑料桶,最终难逃“无疾而终”的命运。

  长期从事环保工作的熊孟清博士认为,广州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尚处无序状态。他说,广州市的垃圾分类主要由市场自发运行,由市民、企业自发形成的利益链驱动实施,缺乏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有效指导。由于难以对从业人员、废品收购站进行有效的监管,不能对回收再利用渠道进行科学规范,同时缺乏专门的垃圾分类场地,容易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另外,各级政府缺乏对垃圾分类进行长远规划,对垃圾分类投入严重不足,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回收体系不完整,整个产业体系极不成熟,还远不能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分类收集、混合运输、处理”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熊孟清对记者说,垃圾处理产业化是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的有效途径。

  据他分析,广州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垃圾中,仅一成被焚烧发电;厨余垃圾超过四成;其次是可回收的纸类、塑料、玻璃和金属,数量约占25%;剩下的竹木、布类等可燃物质占14%,渣石泥土等无机物为19%。

  熊孟清认为,只有占19%的渣石泥土等无机物真正需要填埋,其他均有回收和再利用的价值。可回收物质可直接使用或作二次原料,竹木、布类可焚烧发电,厨余垃圾可经生物转换生产沼气或经适度干燥处理后焚烧发电等。他说,这些废弃物如果能够分类回收,将可以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减少能耗。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