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长:我们应学会与灾害共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长:我们应学会与灾害共存
2009年05月09日 1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五月九日电 题:“我们应该学会与灾害共存”

  ——访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通过汶川特大地震的洗礼,我们全社会都要学会与灾害共存,不是被动的共存,而是积极的防范与应对准备。”

  在“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中国联络官黄建发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他认为,从应急救援方面来说,应该建立一个好的制度与机制,来应对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提高全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我们不希望灾害发生,我们希望一旦发生灾害,能采取有效措施和好的应对机制,来防范和减轻灾害。”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正在修订

  黄建发介绍说,《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于二00五年五月正式颁布,至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共处置了一百六十五起地震事件,该预案对处置一般中强地震很管用,非常高效和有序,但对 “五•一二” 汶川这样的巨灾地震来说,预案还是反映出一些问题。

  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正对《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包括巨灾发生后如何处置、加强救援队伍间的协调、加强信息共享、加强救援现场指挥、加强现场国际救援队伍的沟通协调等等。目前,《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正处于针对性的修订、完善过程当中。

  四川甘肃新建应急救援训练基地

  黄建发称,作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北京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于去年建成并在汶川大地震后投入使用外,中国还将在四川成都、甘肃兰州新建两处训练基地,甘肃基地结合西北地形地貌特点开展针对性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四川基地则是针对山地震灾进行培训。目前,这两处应急救援训练基地都已得到批复,完成选址并处于具体设计阶段。

  前不久,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翰•赫尔姆斯还专门到北京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参观访问,并给予很高评价。这位联合国高官说,北京训练基地的设施非常好,为今后国际救援界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相信该基地今后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灾害救援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将同中方一道,就如何更好使用、发挥该基地的最大功效开展合作。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黄建发表示,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其实最需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来实现,一要加强地震科普宣传,二要经常组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通过常态化的地震科普宣传和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在全国已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城市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像北京就已拥有六十多处应急避难场所。

  这位地震官员提出,作为汲取汶川特大地震的一项经验教训,希望今后各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都能建设成为最安全的避难场所。

  他还呼吁,未来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方面,要强化科技救灾、科学救援,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把它们转化到应急救援过程当中,为救灾服务。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言及应急救援领域的国际合作,担任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中国联络官的黄建发说,中国非常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应急救援方面好的经验与做法,以不断提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能力和水平。

  上月底,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骨干队员参加在尼泊尔举行的应急救援演练;这个月,上海合作组织将在俄罗斯举行应急救援演练,中国也将派一个小分队参加;二00九—二0一0年度,中国轮值联合国搜索与救援咨询团亚太区主席,计划于今年十月在北京举行该机构的年会;今年十一月份,中国国际救援队还将参加联合国组织的重型救援队评估与认证。

  黄建发特别提醒说,地震等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不能仅在某个纪念日期间,凭一时热情予以关注,应该给予长期、持续和常态化的关注,推动公众树立积极的、与灾害共存的理念。(完)

【编辑:蓝玉贵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