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冒名上学事件,足够公开才能保证制度严格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冒名上学事件,足够公开才能保证制度严格
2009年05月12日 15:2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不法权力、社会资源和金钱资本都可以击穿制度的情况下,基于防弊而设计的严格制度可能恰好变成劣行的掩护和揭开劣行的阻碍。只有整个社会拥有足够的公开性,才能够形成一种各个社会力量交互督责的作用,这样制度体系被轻易击破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

  “罗彩霞事件”在继续发酵。罗彩霞正在得回她应得的身份,王峥嵘被刑事拘留,邵东一中的涉事班主任张文迪被双规,贵州师大教授唐昆雄被调查,媒体披露邵东县教育局官员王定清(有消息称为王峥嵘之弟)与事件牵涉。

  事件并未终结,受调查者的范围应该还会扩大。所谓的“中间人”,王定清所说的拿到了3万元的那个人到底是谁,这个人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这个事件中需要他出场的必要性在哪里,他又活动了哪些环节?张文迪只是提供了罗彩霞的高考成绩等相关信息吗?唐昆雄又是否只代领了一下录取通知书?贵州师大为何会说通知书验证后交给了王峥嵘本人?

  疑点还有很多,持续的舆论关注将很难使疑点被忽略。人们正在思索严格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为何会被作假击穿。

  还在事件刚刚得到报道时,我已说过,“严格的程序”既是一种相互牵制,但实际上也会产生问题分段化、局域化的效果。程序织成了一张网,如果发生侵害行为,这张网中每个劣行都显得很小,而整体上这张网使受损者而难以恢复公平。

  在事件渐渐明了之后,我们可以认为,“罗彩霞事件”主要不是一个权力侵害权利的事件,而是个人权利被拥有较强社会资源的人侵害,这是社会资本与被违规操作的招录体制共同制造出来的事件。王峥嵘动员了他能够调动的相关社会资源,就是所谓的“关系网”。

  这个被动用的“关系网”上的各个点,对应于整套高考招录体制中的各个环节,而整套体制又反过来为被攻破的过程回填了合法性,使得一个移花接木的作弊事件变成了“正常录取”,被冒名者不仅毫无察觉,而且在发现以后,也难以依靠个人之力去改变事实。

  无论是权力织成的网,社会资源所织成的网,金钱资本所织成的网,当其加害于某个人的时候,都可能借助于“制度”的力量,并且使严密的制度和程序不仅被轻易地穿过,而且使严密的制度和程序成为恢复公正的合法麻烦。在不法权力、社会资源和金钱资本都可以击穿制度的情况下,基于防弊而设计的严格制度可能恰好变成劣行的掩护和揭开劣行的阻碍。

  严密的制度往往步骤繁多,每一步骤的放行又是基于对上一步骤的检验和确认的。这可能成为一种不间断的发现问题的链条,但也可能成为一个不断放行的链条,因为责任是分段的,那么当一个步骤开始径直放行时,它的责任也就变得很小,而且可以说我们也是受骗的,我们是无法查证的,我们是无权怀疑的,贵州师大对“罗彩霞”招生问题的解释就启用了这样的说法。所以作假的程序一旦启动,实际上也很容易在一个责任最小化的范围内使作假得以继续。这就像一个串连电路,稳妥性寄望于每一只灯光的正常点亮,而一旦有一只灯泡开始不亮了,后面的灯泡也就有了不亮的理由。

  我们能够拥有真正的制度严格性吗?严密的制度几乎总是分程设计的,环环相扣,就是此意。但整个社会只有拥有足够的公开性,才能够形成一种各个社会力量交互督责的作用。“罗彩霞事件”出现以后所呈现的交互状态应该是常态而非例外,这样制度体系被轻易击破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刘洪波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