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最烦开会说起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孩子最烦开会说起
2009年06月08日 10:00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6月1日上海《新民晚报》有一条儿童节新闻说,孩子们最烦开大会,最想去公园游玩一天。这条新华社发自郑州的专电说,一位陪小孙子比赛的奶奶说:“小孩子不愿来,家长还得鼓励着、哄着,不明白大人们这是瞎忙啥哩?”记者由此总结说,“教育者把自认为很有意义的理想教育强加给孩子,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童言无忌。孩子们最烦开大会,不会伪装,不怕忌讳,不用曲笔,一句话击中要害。孩子们烦得有没有道理?从老奶奶的角度看,当然有道理。老奶奶心疼孩子,批评“大人们这是瞎忙”,倾向明显,出于天性,没有伪装,没有顾及那些“教育者”的面子。那么,是不是“瞎忙”呢?从逻辑上说,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的“开会”都是“瞎忙”;同样,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的“开会”都不是“瞎忙”。具体到儿童节开大会,老奶奶认为“大人们这是瞎忙”,记者说是“教育者把自认为很有意义的理想教育强加给孩子”,意见似乎稍有分歧,其实还是比较一致的。既是强加于人,当然可以归于“瞎忙”之列。问题就在于“教育者”为何总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教育”属于强加于人?对“教育者”而言,难道只要是他们“自认为很有意义的理想教育”,就可以强加于人吗?

  孩子们最烦开大会,大人就不烦?不见得。不过大人比孩子年龄大,经历多,就是很烦开会,也很少会这么直率地说出来。有人会伪装,有人会克制,或曰“顾全大局”,顾及“教育者”的面子。其实“烦”有种种表现,有时候想装成不烦,也装不像。比如,开会时有人打瞌睡,就是“烦”的肢体语言之一。有些会议确实很重要,打瞌睡的人很少,等于说“烦”的人就很少。一旦会议过多,泛滥成灾,“烦”的人就不会少。至于有些会议主持者不允许到会的人睡觉,给他们以严厉处分,等于说不准“烦”,实际上依然可以证明确实有人在“烦”。

  可是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非常迷恋会议。再多的会,他们一点儿也不感到烦,而且他们以为普天下的人都和他们一样,都是“开会迷”。记得马雅可夫斯基《开会迷》那首诗,说会场上看到一些半截子人,那是因为“他们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一天要赶二十个会。不得已,才把身子劈开!齐腰以上留在这里,那半截在那里”。这些“开会迷”,连身体都已经分成两截了,还是乐此不疲。五十多年前,马三立推出相声《开会迷》,讽刺繁冗不堪令人疲惫的会议。一位车间主任,从业余评剧团买不买脸盆、买什么花色品种的脸盆,到工人下班之后,是应该各自回家还是应该排队回家,事无巨细都要开会讨论。实在无会可开,还要开一个“减少开会的动员大会”。这种“开会迷”,现在人们不是还经常遇到么?

  需要讨论的是,会议为什么会多得让孩子也感到烦?减少文山会海,媒体一再呼吁,乃至文件一发再发。为什么收效甚微?说到底,开会已经衍变成为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些领导干部把工作与开会等同起来,不管什么事,不开会,他就不会做。说他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中转站、传声筒、放大器,都不贴切。实际上,他只会开会。那位新华社记者说“教育者把自认为很有意义的理想教育强加给孩子”,其实不少领导干部同样习惯于“把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会议“强加”给自己的手下。他只需要喊一声:“开会!”别人就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最大本领,就是在会场上发号施令,如此而已。遇到这样的领导,遇到这种领导开的会,谁能不烦?(金陵客)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