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从“以钱养事”处突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安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从“以钱养事”处突破
2009年06月11日 09:27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农技人员上门指导,还帮我引进优质早稻品种。”望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秧苗,安徽省南陵县宏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光宏脸上绽出舒心的笑容。

  刘光宏的舒心,得益于安徽省近年来进行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改革最明显特征,“以钱养事”已成为安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载体。省编办主任罗昌平表示:“‘以钱养事’最明显的成效,在于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实惠;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乡镇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明显提高。”

  为何改:运转乏力 服务不足

  长期以来,乡镇事业单位一直是官办官管,机制僵化,富余人员过多,能够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2000年,安徽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时,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大的“瘦身减员”,一下子精简掉1.2万个机构,精简财政供养事业编制4.34万名。然而,由于事业单位运作机制不顺,运转乏力、服务不足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进一步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切实解决好为农服务问题已成必然。

  从2005年起,安徽在全省18个县推行试点,探索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管理运作模式、创新政府公益服务供给机制的新路径。

  改什么:从“以钱养事”处突破

  试点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采取“以钱养事”的运作机制,基本实现“投入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政府省心、干部尽心、农民称心”。

  要改革,投入首先要到位,经费真正落实到项目上。安徽很多县直部门和乡镇反映,以前搞农技推广服务,主要靠行政推动,“钱没少花,活没少干,效果只在总结里见”;现在主要靠项目推动,政府只需抓立项、抓标准、抓考核、抓兑现,“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政府省了心,农民得实惠”。

  同时,管理也要到位。只有责任落实到人头,有了实绩才有效益,技术人员才能尽心。安徽试点地区对乡镇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全部采取“人跟项目走,责任(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方式,绩效挂钩,奖惩兑现。

  最重要的,还是服务要到位。服务落实到签单,农民认可就是标准。

  “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罗昌平表示,农民的积极参与,解决了改革的动力问题。

  怎么改:“四改一鼓励”

  安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做法,被形容为“四改一鼓励”。“四改”,即改革投入、用人、分配和考核机制;“一鼓励”,即鼓励技术人员闯市场。

  ——改革投入机制,推行“以钱养事”。把公益服务“项目化”——按照“政府购买、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的运作机制,实行以钱养事。在一些试点地区,县政府统筹确定公益性服务项目总盘子,落实项目经费,分别下达县直主管部门和乡镇;乡镇政府按照项目科类、数量和质量要求制定具体方案,发包给事业单位后由其与承接人签订合同,乡镇政府根据履约情况兑现项目经费。

  ——改革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用。试点地区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严格考核,实行末位待岗制,并把淘汰与分流作为常态用人管理制度。

  ——改革分配机制,推行绩效挂钩。试点地区打破原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构成,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为原工资构成的70%;绩效工资为原工资构成的30%并上浮30%,根据考核,拉开档次,一次兑现。考核末位者,只拿70%的基本工资;造成失误或损失的,扣基本工资的15%;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另予奖励。

  ——改革考核机制,推行多级考核。考核模式由“一级”变为“三级”。一级是年终由乡镇政府考核事业单位履行合同情况,兑现项目经费;二级是由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考核,考核个人项目合同完成情况;三级是组织群众考核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服务态度和质量等。

  ——鼓励技术人员发挥所长,走向市场。鼓励技术人员以服务或入股形式参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的经营活动。 (记者 盛若蔚)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