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
2009年06月16日 18:28 来源:福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成功,不光在于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对接的平台,还在于构建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对接的有效模式与长效机制。

  体制:上下联动 分工合作

  2005年,“海峡西岸”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当年,第

  四届“6·18”走向全国,它改变以福建省主办的模式,由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务院侨办、国家外专局、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此后,“6·18”的主办阵容越来越强大,今年已增至16家。

  且看“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省部联动新格局:

  “6·18”是这样“调度”的。由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承办单位组成“6·18”组委会,下有常设机构——挂靠在省发改委的“6·18”组委会办公室。省级层面,一个省直部门对应一个国家部委局以及相关协会、团体。

  于是,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产业部门或非产业部门,都有了借势登高,汇聚各自系统资源的“大舞台”。

  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简称 “绿博会”)就是最生动的例证。第五届“6·18”开始,省政府与原国家建设部联办“绿博会”,展出的“节能屋”汇集了当今国内外先进的60项建筑节能与建筑智能化新技术、新产品。此后,年年部省合办“绿博会”。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下,今年又拓宽了联系的范围,西门子公司等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都将来榕参会洽谈,而且会前就对接新项目180个,总投资33.44亿元,征集技术需求18项、项目成果23项,会上还将展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实例。

  省人事厅与国家外专局联手,搭建引进海外智力项目、人才高端平台。几年来引进30多个国家专家项目4800多项,邀请20多个国家和地区3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一大批专家参会。在境外举办200多场推介对接会,并把“6·18”中好的国外项目列入国家、省引智资金项目。

  我省与教育部签订合作协议,在第六届“6·18”组织了清华、北大等全国20多所重点大学参会,展出1500多项高校先进适用项目,部属院校推进创新成果2657项与福建企业对接;今年将组织清华、复旦、浙大、南开大学等30多所“985”高校参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省教育厅将与一批高校签订“服务海西产学研‘蓝火计划’”协议。

  2008年1月,省政府与科技部签订《共同推进海西科技发展备忘录》,继续共办“6·18”,举办“海西科技论坛”等活动,今年将组织10个国家驻华参赞组团参会。

  外办、侨办,在第六届“6·18”组织了46位身处当代科技最前沿的海外华侨华人博士团,携带86个项目参会;外办组织日本高校、株式会社参会……

  且看院地紧密合作的新格局: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我国最高科技学术、最高工程科技学术机构,汇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几年来,我省科协等部门、团体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等25个省市,走访了800多位次院士,邀请他们参会,先后有542人次院士和一大批两院专家来闽,征集到院士专家项目800多项,与院士签订对接合同协议49项,投资金额达143亿元。莆田市通过院地合作对接项目140多项,目前已投产53项,推动电子、光机电、水产养殖、药用菌、皱纹鲍等生产基地形成。

  “6·18”,还形成了闽台合作、市(县)校和校企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新格局……

  参会的两院院士,由初期闽籍院士的个体行为,拓展提升为两院的主办单位行为。中科院先后有40多个直属院所参加。还有全国妇联、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等先后加盟。

  越来越多国家部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参与和支持,进一步发挥各自的资源与网络优势,大大丰富了交易会内涵,促进了“6·18”更进一步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并以更大的步伐迈向国际化。

  机制:常年对接 活水长流

  许多人会提出这么一个疑问:“6·18”三天的展会,怎么会有如此高的成效?

  答案是,这离不开机制设计上的“风格”:“三天盛会、常年对接” 和“永不落幕”的常态化机制。

  每年的“6·18”,既是对过去一年项目成果对接的检验和展示,又是对新一轮项目成果对接的启动和推进,“一年365天,天天都是‘6·18’”。持续不断的日常对接,使“6·18”常年活力四射。

  “6·18”平台每年在全国各地都展开100多场的对接会。去年6月份以来,全省各市县区、省直部门先后举办各类专场对接会157场,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场,对接项目3578项,其中合同、协议项目3047项。

  常年对接已成为“6·18”区别全国其他同类展会的最大特色。

  围绕建立这一机制,“6·18”着眼于长效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他们组建了常年服务“6·18”的工作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举办洽谈对接会、项目对接会、专题现场会、项目茶会等活动促进常年对接。此外,还通过创办“6·18”网站、969618、24小时服务热线,创办《6·18博览》刊物等方式,宣传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科技项目对接、转化的典型经验,发布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成果,发布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项目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项目需求等。至目前,“6·18”网站点击率已达605万人次,《6·18博览》刊登推介科技项目1008项,技术需求942项,典型落地项目 120项。不少县(市、区)都建立了对企业、高校“一对一”双向的信息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供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省经贸委初步形成了“3+1”的 “6·18”工作模式,即网上“6·18”对接机制、行业“6·18”对接机制、三级(省、市、县)互动“6·18”对接机制。第七届“6·18”,省经贸委还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内有关高校,先后举办了20多场具有一定规模、专业性强的产学研现场会。共推介项目成果3000多项,对接项目600多项,投资总额超过500亿。

  省信息产业厅结合信息产业涉及企业多,项目对接情况各异的特点,多次开展对接活动。2005年,当了解到我省一些企业生产的LED芯片卖不出去,而LED应用产品开发企业使用的芯片却依赖进口,为了解决这种上下游企业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的状况,他们组织了省内十几家LED芯片生产企业和应用产品开发企业在厦门召开专场对接会,促成了多对“姻缘”。

  闽清的支柱产业陶瓷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六届“6·18”一结束,省经贸委、发改委与福州市政府就联合为其举办陶瓷行业专场对接会。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朱振峰院长在一个多小时内与闽清宏电、光宏电瓷、合盛崇业电瓷等四家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福安素有中国“电机之都”的美誉,然而,在发展中企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高新技术含量有限,利润率不高,技术短板、人才短板逐步显露出来。这里的企业家借助“6·18”平台,主动走进高校,进京“赶集”,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等对接了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等4项技术需求。福安来恩电机有限公司缪明铃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科技项目一旦落地,在未来3-5年内,可新增产值2亿-3亿元。

  常年对接,活水长流。这,促进了项目对接长流水、不断线。

  此外,“6·18”对对接项目还实施跟踪、落实、扶持。我省出台了促进对接项目资金扶持办法,建立了对落地转化项目的激励机制。省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拨出2亿元(2008年前为1亿元)资金择优支持创新对接项目的落地,几年来已扶持了1731个对接转化项目,拨付扶持项目资金4.5亿元。

  魂魄:体制机制的创新

  体制形成合力,机制激发活力。如果说,海西科学发展的平台是“6·18”的形象,那么,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是“6·18”的魂魄。

  海西战略确立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方针以推进这个战略的实施,2003年应运而生的“6·18”,就是一个由政府搭建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校之间产学研交流、合作、互动的平台。

  “6·18”组委会在实践中创立的“上下联动、分工合作”体制与“常年对接、活水长流”机制,确保了“6·18”这个海西科学发展平台的有效运作。

  这,完全突破了原有科技管理体制上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职能交叉、资源分散等体制制约,适应“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大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各级各部门(产业部门和非产业部门)共推各种要素向企业集聚。

  这,坚持了需求拉动,从企业中征集具有产业前景的技术需求,再通过“6·18”这个平台,寻找技术解决方案;而科研机构也通过这一平台寻找需求方,使平台成为科研的一个“风标”,对科研选项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促进科研人员重视面向市场,强化应用研究。

  这,也促进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6·18”,可谓是在市场条件下,政府部门正确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也为政府提供“既不缺位”、“又不越位”的成功范例。

  海峡东风劲,滔滔发展潮。

  “6·18”,是一条绵长的纽带,把省内外和世界各地的科技精英与福建创业领军人才紧紧地连在一起。

  “6·18”,是一道绚丽的彩虹,跨越海峡两岸,成为沟通闽台科技合作的“桥梁”。

  “6·18”,是一面飞扬的旗帜,它将在海西的土地上,焕发出光彩夺目的科技成果转化之光。 (记者 吴宏雄)

【编辑:巫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