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面临走低碳经济之路抉择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面临走低碳经济之路抉择 (2)
2009年06月22日 10:0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政府自上而下在行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5月19日表示,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据他透露,正在着手制订一个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来自高层的新表态是,在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动摇,行动不松懈。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为国际社会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在节能降耗、改变能源结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已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7%,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下降了14%。我国2008年单位GDP能耗又比2005年下降了10.8%,有望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0%左右的目标。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可比2005年下降45%~50%,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可由2005年的7%上升到15%,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进一步取得显著成效。

  据解振华介绍,正在制订的国家方案的目的,是努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双赢,具体内容是坚持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为向低碳型经济转型探索经验。

  同时,中国还将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规范和标准,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低碳发展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和战略研究、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保障能力。

  走低碳经济之路的抉择

  针对经济复苏和环境保护是否会冲突这一话题,米利班德——这位英国能源与气候官员认为,实现绿色复苏不会破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他认为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有巨大商机,希望能和中国进行合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牛新春研究员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引领的绿色经济复苏带来的是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带来就业,二是带来国家的能源安全,再就是有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缓解。

  牛新春认为,对中国来说,现阶段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遇到的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首先,推广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会给中国带来能源技术的提升。能源技术的提升和创新是争取21世纪国际舞台主动权的重要一笔。

  其次,对于正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社会来说,商讨解决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如果中国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利益的最大化,都会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有利位置加分。

  再有,积极参与能源、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抓住时机参与到新规则的制订中,并注入中国因素,对于中国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大家庭是有利契机。

  何建坤认为,中国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为保护全球气候作积极贡献,发展和减排是一对矛盾,所以我们势必走低碳发展之路来协调发展和减排。探索这个路子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国家大力推进,推进我们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不仅要发展,更要科学的发展,这不仅是外来的压力,同时也是我们自身面临的问题,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不仅现在要把国内的经济发展搞好,未来中国的发展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今中国确实到了承担大国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同时,也是发挥大国作用的时候。目前,中国不仅要应对好哥本哈根会议,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的发展如何找到既能发展,又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道路,这将是我们一个长期的严峻的挑战,这些矛盾不能靠喊口号。如果生产模式不转变,将来依然有大量的排放,那么未来不仅有国际压力,国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由此,何建坤强调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