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国家概况(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加拿大国家概况(3)
2009年07月01日 18:28 来源:外交部网站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教育】 联邦政府不设专门机构,教育管理权归省级政府。各省教育经费基本依靠自筹,联邦政府也提供一定的资助。普及中、小学教育。著名学府有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拉瓦尔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等。

  【新闻出版】 加拿大主流媒体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两报”(《环球邮报》、《全国邮报》)、“两社”(加拿大通讯社、加西通讯社)、“两台”(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加拿大电视台)为主导的基本格局。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地区性大报,如《多伦多星报》、《蒙特利尔日报》、《渥太华公民报》和《魁北克新闻报》。

  日报共有110家,日发行量580余万份。英文报纸主要有《多伦多星报》,发行量52万份;《环球邮报》,发行量31万份;《全国邮报》,发行量30万份。主要法文报纸有《蒙特利尔日报》,发行量31万份。杂志有1300种,年发行量4.2亿本。 主要杂志有《麦克林斯》,新闻周刊。

  主要通讯社包括加拿大通讯社、加西通讯社、索瑟姆通讯社和加拿大合众社等。其中加拿大通讯社由110家日报共同拥有,成立于1917年;有300余名记者,分布在加8个城市,在纽约、华盛顿和伦敦设有分社。

  加拿大广播公司是加主要的一家国营的全国性电台、电视广播公司,1936年建立,用英、法语对国内广播,覆盖率达全国人口的99.4%;该公司的国际广播电台于1945年建立,用包括华语在内的11种语言播音。

  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拥有由31家电视台组成的英、法语电视网,覆盖率达全国人口的99.2%。此外,主要私营电视台有:加拿大电视台(系英语播音的全国性电视台)、环球电视台(系地区性英语电视台)和四季电视台(系地区性法语电视台)。

  对外关系 加政府于2005年4月19日发表了题为《在世界上扮演令人骄傲和有影响力角色》的“对外政策声明”,系统阐述其对外政策。声明的主要内容有:承诺加大外交投入,整合各种资源,确立跨部门总体外交概念;到2010年将官方发展援助总额增至50亿加元,比2001年翻一番,将受援国数量大幅缩减至25个最不发达国家,提高援外款使用效率和影响。在对美关系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加美伙伴关系,在经济安全领域密切与美合作。声明认为,中、印、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崛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将致力于与其建立双向、长期和规范化的合作机制,希望借助中、印实现加经贸关系多元化。中国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大国。加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合作渠道,包括积极探索商签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2006年4月,加拿大保守党新政府公布了题为《重新开始》(Turning A new Leaf)的首份施政报告,指出加外交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加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是加对外关系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将以建设性方式继续密切多边合作,并加强国防建设,包括继续支持加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更有效的利用外援,同时致力于在世界上进一步弘扬自由、民主和人权等加核心价值观。2007年10月,保守党政府发表上台后第二份施政报告,将捍卫北极主权和提高加国际影响力列为未来施政重点,再次强调阿富汗是加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舞台,重申加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履行其国际义务。同时在对外关系中继续强调民主、自由、人权、良政等观念。

  截至目前,加已同193个国家建交。

  【同中国的关系】1970年10月13日与中国建交。建交后,中加双边关系发展顺利,两国领导人互访较频繁。加总督、总理和参、众议长等均曾访华。中国国家主席、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先后访加。

  2008年,中国和加拿大高层保持了接触。3月和4月,外交部长杨洁篪两次同加外长伯尼埃通电话。5月,加自然资源部长加里·伦恩访华。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北海道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期间与加总理哈珀会晤。11月,外交部长杨洁篪在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会见加外长坎农。此外,加自然资源部长加里·伦恩、加中议会协会主席约瑟夫·戴伊和鲍勃·米尔斯、前总理让·克雷蒂安等分别访华。

  加政府积极支持中国抗震救灾及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加总督米切尔·琼、总理哈珀等领导人多次向中方表示慰问,加联邦和地方政府及各界人士踊跃提供救灾援助,总额逾6000万加元。加外长埃默森、保守党议会督导、国务部长希尔和安大略省省督翁列分别作为加政府代表出席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残奥会开幕式。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中加贸易额为303.8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其中中国出口额为194亿美元,进口额为10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43.3%。2008年1至11月,中加贸易额为3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中国出口额为199.3亿美元,进口11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9.5%。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馆址:515 St. Patrick Street, Ottawa, Ont. Canada, K1N 5H3。电话:(613) 7893434。传真:(613) 7893514。网址:www.chinaembassycanada.org

  商务处地址:401 King Edward Avenue, Ottawa, Ont. Canada K1N 9C9。电话:(613) 7893511。传真:(613) 7893515。

  领事部地址:(同使馆地址)。电话:(613) 7899586。传真:(613) 7891414。

  加拿大驻华大使:罗岚(Robert Wright)。馆址:朝阳区东直门外大街19号(邮编100600)。电话:65323536。

  传真:65324072。

  网址:www.beijing.gc.ca/beijing/en/index.htm

  商务处地址:(同上)。电话:65323536-3355。传真:65324072。

  移民和签证处地址:(同上)。传真:65321684。

  加在台设有台北贸易办事处,台在渥太华、温哥华和多伦多市设有“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2006年加台贸易额为51.86亿加元。

  【同美国的关系】 美是加邻国和最重要的盟国,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等领域保持着密切关系。加历届政府均视对美关系为外交政策基石。1997年自由党政府执政以来,在同美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强调维护加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自身利益。“9·11”事件后,加坚定支持美建立反恐联盟,参加了美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在伊拉克问题上,加重视联合国作用,强调解除伊武装应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拒绝参与对伊战争。在《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加反对美单边主义作法。2005年2月,加政府发表声明,拒绝加入美导弹防御系统。

  2006年1月,加保守党执政后,将美定位为“加最可靠的盟友、最亲密的邻国和最大的市场”,着力改善加美关系。3月,加总理哈珀赴墨西哥坎昆出席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领导人年度峰会,并与美、墨领导人发表共同声明,宣布成立北美竞争力理事会、加强危机处置合作、共同防治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加强北美能源安全合作及建设北美安全和智能化边境5项倡议。期间,哈珀总理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7月,哈珀总理正式访美,与布什总统就软木协议、跨境护照、朝核、伊核、反恐、阿富汗等双边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交换意见。9月,哈珀总理再次访美,并出席第61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式。加外交部长、国际贸易部长及公安、环境等部门高官先后访美。2006年9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加,并出席在哈利法克斯举行的“9·11”五周年纪念仪式。

  2007年,加美关系总体平稳。7月,加外长麦凯访美,与美国务卿赖斯和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沙就北美安全繁荣伙伴计划进行磋商。8月,美总统布什赴加魁北克省出席“北美安全繁荣伙伴关系计划”第三次峰会。9月,加外长伯尼埃访美,与美国务卿赖斯、墨外长埃斯皮诺沙以及部分八国集团和拉美外长举行了会晤。11月,加外长伯尼埃率团参加在美马里兰州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12月,加外长伯尼埃访美,会晤了美国务卿赖斯、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因苏尔萨等。

  11月,加外长伯尼埃宣布加政府正式加入美国倡导的“全球核能伙伴计划”。

  美是加最大投资国,加美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加在经济上对美依赖严重。加的能源、汽车、制造业等许多重要经济部门均为美资所控制。2006年,两国贸易总额为6260.87亿加元,其中加向美出口额3613.09亿加元,占加出口总额的78.9%;从美进口额2647.78亿加元,占加进口总额的65.5%,加顺差965.31亿加元。加美贸易纠纷主要集中在钢铁、农产品等方面。2006年4月,加拿大与美国就两国软木争端达成一项为期7年的协议,使加美长达5年的“软木贸易战”告一段落。

  【同亚洲主要国家关系】 加认为亚洲将成为未来的世界经济中心,加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与亚洲的经济和战略关系。前总理克雷蒂安曾率“加拿大国家队”多次出访亚太国家,与中国、东盟等国关系发展迅速。加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东盟地区论坛(ARF)成员和东盟对话国,亚太地区已成为加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加资金、技术和移民的来源地之一。日本、韩国、新加坡是加传统贸易伙伴,印度、中国等也是加重视的新兴市场。加政府制订“太平洋门户战略”,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打造成连接北美和亚洲的航运枢纽,同时保护港口、货物贸易和人员的安全。加政府将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作为重要国际义务,承诺2011年无条件从阿全面撤军。

  【同西欧国家关系】 加是北约、英联邦、八国集团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的成员国,重视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认为加自身的繁荣和安全与西欧国家紧密相关。加与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保持着传统的密切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加经常与西欧各国协调立场。2005年,前总理马丁先后访问了荷兰、爱尔兰、英国,并出席了在英国举行的八国集团(G8)峰会。200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冰岛总理奥斯格里姆松先后访加。

  加与欧盟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立场相近,建立了一年两次的“加拿大─欧盟首脑会议”机制,关系密切。1996年12月,加与欧盟签署了加强双边关系的政治宣言和行动计划。2004年3月,加与欧盟举行半年度首脑会议,发表了“加拿大─欧盟伙伴计划”及“贸易和投资促进框架协议”,决定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经济、外交和安全方面的合作,并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互相支持和配合。2005年6月,加欧领导人峰会在加举行,加总理马丁、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容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等出席,会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加强战略合作,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协调立场。11月,加欧举行电视峰会,马丁总理与欧盟轮值主席、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了会谈。2006年7月,哈珀总理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八国集团(G8)峰会期间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轮值主席、芬兰总理万哈宁。2007年6月,哈珀总理在德国出席“加拿大-欧盟首脑会议期间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轮值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

  【同独联体国家关系】 苏联解体后,加迅速承认独联体各国,并积极发展同它们的双边关系。加向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均提供援助,并给予俄罗斯、乌克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亚美尼亚等国关税优惠待遇。对独联体国家的援助主要用于推动结构性改革和民主进程,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对东欧国家援助主要集中在政治、司法改革以及技术和管理援助等领域。

  近年来,加俄关系稳步发展。2002年2月,克雷蒂安总理率“加拿大国家队”访俄。2003年9月,克拉克森总督访俄。2004年10月,马丁总理访俄。2005年5月,克拉克森总督赴莫斯科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2006年3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加。7月,哈珀总理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八国集团(G8)峰会期间会见俄总理普京。2007年3月,加俄商业峰会在渥太华举行。7月,加外长麦凯访问乌克兰。11月,俄总理祖布科夫访加,期间会见了加总理哈珀、外长伯尼埃、国贸部长埃默森、农业部长里茨等。

  【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加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加是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与拉美国家建立了“加拿大─拉美国家论坛”,与加勒比国家建立了不定期首脑会晤制度,与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与墨西哥同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员。加积极主张将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至南美,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在2005年4月发布的“对外政策声明”中强调了巴西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地位。加关注海地局势,在海地派有维和部队。加对古巴奉行接触政策,近年来,加对古投资增长较快,现有数十家公司在古经营采矿等企业。

  2006年3月,哈珀总理赴墨西哥坎昆出席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领导人年度峰会。5月,米切尔·琼总督访问海地,并出席海地新总统普雷瓦尔的就职典礼。12月,哈珀总理赴墨西哥出席墨新任总统卡尔德龙就职仪式。

  2007年,加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继续发展。7月,哈珀总理先后访问哥伦比亚、智利、巴巴多斯和海地,分别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巴巴多斯总理阿瑟和海地总统普雷瓦尔,就双边关系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期间,加、哥、秘三国启动了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并与加共体15国商定尽快展开自贸谈判。

  【同非洲国家关系】 加与除利比亚外的所有非洲国家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近年来,加对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重视程度提高,曾在2002年主持八国集团(G8)峰会期间将非洲问题设定为主要议题,推动通过了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非洲行动计划”(AAP),并承诺在2002至2007年出资60亿加元支持该计划。加关注并参与联合国及非洲地区组织主导的非洲地区冲突及内战的调停与斡旋。2006年11月,米切尔·琼总督访问阿尔及利亚、马里、加纳、摩洛哥和南非,期间考察加援非成果。2007年11月,哈珀总理赴乌干达出席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并顺访坦桑尼亚。

  据加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及统计局数据,2005年加非双边贸易额约25亿加元,同比增长13%。加主要出口谷物、机械、通讯设备等,进口金属矿物、稀有石料与金属、石油及水果等。南非、尼日利亚和赤道几内亚等是加在非主要贸易伙伴。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