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旅游业旺季遇冷 部分海内外游客游兴不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喀什:旅游业旺季遇冷 部分海内外游客游兴不减
2009年07月12日 04:10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受“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影响,南疆旅游重镇喀什旅游业在旺季遭遇游客剧减、收入萎缩的困境。

  尽管如此,记者11日在喀什市中亚西亚国际商贸市场和香妃墓等著名景点走访时发现,不少商户仍坚持经营,期盼能在平安环境中创造财富;部分游客对喀什风物依然情有独钟,兴致和日程并未受到暴力事件影响。

  失望与希望

  据喀什旅游局统计,6月份来喀什观光的游客为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亿元,占上半年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强。由此判断,在喀什旅游刚刚进入旺季的情况下,“7·5”事件必然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中亚西亚国际商贸市场是南疆地区规模最大的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也是游人购物经常光顾的地方。市场内有摊位3000余个,是当地民族特色产品和日用商品的集散地。

  新华社记者11日在这个市场看到,偌大的市场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什么游客。一路走来,记者成为不少商户殷勤招徕的对象。

  据市场管理服务站站长伊玛目·买买提江介绍,“7·5”事件发生前,每天光顾市场的客人超过2000人,市场每天收入30多万元。如今,却一派萧条。

  现年43岁的商户卡德江·阿布杜西库自1994年开始在这个市场经营英吉沙小刀、铜器等旅游纪念品。卡德江告诉记者,“7·5”事件发生前后的销售业绩“反差巨大,让人难以想象”。卡德江说,由于正值旅游旺季,他本来每天能收入两三千元。然而,“从周一(7月6日)至今,总共才卖出500多元的货。”他无奈地叹息着。

  作为虔诚的穆斯林,卡德江每天按时做礼拜,他说,制造“7·5”事件的捣乱分子违背穆斯林的基本道德,令人反感。制造事端的人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平安,才会有生意”。

  伊帕尔罕旅游商店老板托和提·阿吉木也有同感。他说,“7·5”事件后,店里收入减少至原来的四分之一,“真希望事情能尽快过去,这样我们大家才能过太平日子”。

  “老熟人,彼此信任”

  伊玛目·买买提江特别提到,市场中有12家汉族经营户,“7·5”事件发生后,没有一家关张。

  在一家陶瓷店,记者见到了20岁的江西妹子范双霞。据范双霞介绍,陶瓷店是她姐姐开的,已在喀什经营七八年,她和男友来喀什帮忙才一年多,已学会了些维吾尔语,与附近商户关系融洽。

  与记者说话间,一名维吾尔族中年男子来到店里,给范双霞打了个招呼,便从店里搬走一箱陶瓷餐具。

  “来赊账的。”范双霞说。

  “不用写欠条?”记者问。

  “不用,老熟人,彼此信任。”她微笑着解释,“赊账的不止他一个,一些维吾尔族商户一个电话,我们就把货送到他们店上,交易通过打卡完成,通常对方付款很及时。我们和维吾尔族朋友打交道多,时间长了,说普通话都带了新疆腔。”

  范双霞的男友告诉记者,由于店铺经营的陶瓷用品采用了符合维吾尔族群众口味的花色和形制,销路不错。

  记者随后在市场里偶遇了在范双霞店里赊取陶瓷餐具的维吾尔族男子——瓷器零售商阿拉木江·阿布杜拉赫曼。他告诉记者:“跟小范一家是老关系,拿货不用马上给钱,卖完货再付账,一般一周内就能把账还上”。

  游兴不减

  让记者感到宽慰的是,一些游客并没有因“7·5”事件停住脚步,而是按照既定日程继续出游。

  在中亚西亚国际商贸市场,记者遇到了53岁的德国游客卡尔。满脸花白胡须的卡尔微笑着告诉记者:“喀什是个美丽的古城,历史悠久而有趣,我对这里的古建筑和文化很感兴趣。这里的人们很友好,让你觉得放松。”

  据卡尔说,这几天他在喀什碰到了多名来自意大利、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游客。卡尔说,他想通过陆路前往西藏游玩,眼下正在寻找同行者,好分担路费。

  记者随后来到喀什著名历史文化景点香妃墓。据工作人员介绍,“7·5”事件发生后,来观光的游客剧减,还不及冬天淡季的水平,不过,记者还是遇到了多名来自荷兰、德国、爱尔兰和瑞士等国的境外游客,以及来自广西等地的国内游客。

  在这些游客中,一群骑自行车集体出游的德国和瑞士游客分外惹眼。他们的女领队、瑞士人柏特里斯告诉记者,参加活动的有17人,年龄在40岁到65岁之间,队员事先经过体检和选拔,体格均十分健康。他们打算从喀什南下,到西藏旅游,最后在尼泊尔结束自行车之旅。

  “我们觉得一切都好,对西方人而言,中国是个颇具异域情调的国度。”柏特里斯说,“新疆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值得品味,当地人也很友好,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固然辛苦,但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之旅。”(记者 傅云威 李建敏 刘宏鹏)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