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日全食成全民科普契机 飞机逐日仅为炒作(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世纪日全食成全民科普契机 飞机逐日仅为炒作(3)
2009年07月23日 07:14 来源:CCTV《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徐善衍:

  应该说,2002年我们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据我知道还没有什么《科普法》的,《科普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让全体公众能够接受科普教育,同时越来越多的公众也从而能够参与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就是你是这方面的工作者,你也是接受教育者。

  主持人:

  我们为什么现在很多的科学家没有看到在第一线从事这种科普工作?

  徐善衍:

  实际上我们的一些科技工作者也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但是这种自觉性,这种国家推动能够激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开展这个工作,这种激励的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持人:

  问题在哪儿呢?

  徐善衍:

  比如说,我们国家制定《科普法》的时候,我也代表我们国家组团到外国进行考察,我所看到的比如外国科学家,一个科学院所它每年从事的项目要花纳税人的钱,你花纳税人的钱从事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对社会,对老百姓能有什么好处,你这个项目又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要定期的向群众,比如说深入到社区,在一定公众场合进行报告,这个报告的过程,让公众了解你做些什么实际,也是进行了科普工作的这么一个过程。

  再一个,我在国外,我们所比较关注的一些科普场馆、科技类场馆、公益性设施,它的经费基本上是按照三分之一都是由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基金会提供基金。而我们国家基本上,像这些公益性的设施都是国家拿钱,来自于社会上的群众的捐赠、企业的捐赠是极少极少的,这都体现了我们在科普工作激励多方、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上还存在着机制问题。比如现在好多科技工作者提出来了,我做科普工作,我写有关文章,参加活动,不算工作量,而且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怎么样呢?对他评职称、晋级没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

  我想科普实际上有两方面,要普,同时也有人接受。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来讲,我们似乎给公众提供参与到科普当中来的机会并不多,公众怎么来参与呢?

  徐善衍:

  公众参与主要现在我们是在两方面努力的,一个就是比如在社区里边,实际社区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好多人就是说,所谓中国有句老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有各的专长,可以在群众中发挥那些各自有专长的人,他们在群众中进行一些彼此之间的科学教育。

  主持人:

  实际上公众参与到科普当中来应该有一个前提,必须得有兴趣,怎么样培养他这种兴趣?

  徐善衍:

  这种兴趣一般对不同人群来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些人对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对某个学科他有探索的兴趣,希望对某些方面掌握一些知识,这是从兴趣出发。

  还有一个,成年人来讲,多数都是从他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比如社区涉及到怎么样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怎么样防病治病,使自己活得更健康,更有品位,这方面他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

  主持人:

  从公众的参与角度来讲,像我们很多的科研项目的审批,包括实施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当中来,起到一个监督,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兴趣的一个过程?

  徐善衍:

  你提这个问题是在世界上,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兴起的一个叫做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公众理解科学概念就是认为在当今社会,社会上所有的一些公共事务或者公共决策,无不包含着科学的内容。

  那么在一个民主社会里边,怎么样使公众对这种包括科学内容的各项活动和决策,能够让公众在其中发表意见,听到群众的声音,是同意、反对、支持、赞成,还是怎么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向公众来传播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知道一些科学知识在当今社会应用的一些价值、作用,它的正面效果、负面作用是什么,群众有了这个基本知识把握以后,他才能投身到社会活动和各项决策中来,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