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网络化”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军事专家:“网络化”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2)
2009年07月23日 13:05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是战斗力载体的叠加,而不是对原有战斗力载体的否定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看,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不是有我无你、互相排斥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承前启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农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信息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所以农业化不可能跳过工业化直接发展到信息化。

  同样,网络也是在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力量载体,它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原有力量载体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力量载体都是对旧力量载体的叠加,而不是对旧力量载体的否定。热兵器的出现,并没有把冷兵器直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只不过由主要载体退居次要载体,而且制造冷兵器的钢铁还成为热兵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坦克、军舰、战斗机等机械化兵器的出现,并没有使火药兵器黯然失色,相反火药兵器与机械兵器紧密结合,共同承载战斗力,结果使战斗力成倍增长。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机械已经不能很好地承载这种力量,于是出现了新的力量载体——网络,但网络的出现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取代机械承载全部战斗力。网络承载的是信息流,机械承载的是物质流。只有网络和机械共同承载信息和物质两种力量,才能使军队作战能力极大跃升。所以,在信息时代,网络只有在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兵器的基础上,才能把信息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成就信息时代的网络化战争。

  美军的网络化之路,有许多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我军对信息时代战争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寻求有益借鉴。

  美军对信息时代战争本质特征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起初,美军认为计算机是靠0和1这两个数字来处理和传输信息的,信息时代的军队应该是数字化军队。于是从1992年开始试验和组建“数字化”部队,到2000年正式建成第一个数字化师,并且准备续建数字化军。但美军接着发现,信息传输不仅要靠数字,更要依托网络,只有网络才能使海量信息在各级指挥机构、各军兵种部队间横向纵向地高速流动,让各级指挥机构和作战部队实时或近实时地共享,最终协调一致地实施联合作战。因此,“网络化”才是信息时代军队的主要特征。于是,美军把“网络化”确定为联合部队7大特征之一,弃“数字化”而用“网络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只是后者立意更高,视野更广,更能体现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一时间,“网络化”成为美军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在美国国防部《实施网络中心战》一文中,“网络化”一词就出现了78次。相反,在美军的各种文件中却找不到“信息化”这个词。目前,美军已建成规模庞大的分布式网络系统,“千年挑战”、“施里弗Ⅰ”、“数码珍珠港”等大规模联合作战演习都通过这些网络进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靠这些网络倍增作战效果。

  为了推动军事转型和打赢信息时代的战争,美军积极鼓励作战理论创新。“行动中心战”、“网络中心战”、“知识中心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等创新性作战理论层出不穷。美军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战争本质特征的认识,最后将美国海军于1997年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确定为全军共同采用的未来联合作战理论而加以大力开发。目前,“网络中心战”已成为美军设计未来战争、开发作战概念、研发武器装备和改革体制编制的指导性理论。

  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美军过去主要采取“贴花”方式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现在,美军武器装备建设重点已转向网络化建设:在投巨资建设“全球信息栅格”的同时,大力加强战场态势感知网络、指挥控制网络和交战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各级指挥控制机构、各军种作战部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力图通过网络把各种作战能力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应对信息时代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在体制编制上,美军为适应未来网络化战争的需要,大规模地着手组建网络战部队和网络司令部。2002年,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和网络作战司令部合并为海军网络与空间作战司令部。2006年,美国空军组建了第一支网络战部队,又于2007年成立了网络司令部。日前,美国防部正式宣布组建由四星上将领衔的一级网络司令部,并于10月正式开张。而按照计划,美军的网络战部队也将全面担负起网络攻防任务。

  美军网络化建设实践表明,只有根据对信息时代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化不断调整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才能保证军队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