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突击队员"回忆在亲手参建的大会堂吃国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青年突击队员"回忆在亲手参建的大会堂吃国宴
2009年07月27日 10:1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56年,“王学礼青年突击队”合影。
    几年前照的全家福,三代同堂,只有女婿因工作原因未能照相。这是全家人专门在前门大北照相馆照的。
    结婚照。当时收入很高的王学礼请了伴郎伴娘,还有租来的礼服,婚礼办得非常洋气和排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人物:王学礼(82岁)

  ●家庭成员:一家14口人,王学礼和老伴史美娣有4个孩子,分别建立4个美满的家庭。大儿子王荣生一家、二儿子王建生一家、三儿子王群生一家、女儿王银兰一家。

  ●家庭档案:老两口如今住在(北京)石景山六建集团大院内。

  说起参加过国宴,王学礼嘿嘿直乐,“十人一桌,分餐制,感觉很不一样。”1959年9月,作为“王学礼青年突击队”的带头人,他坐在自己参与建设刚刚完工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神采飞扬。

  小木匠怀揣20元闯北京

  “小时候吃饱不容易,跟着算命老头混喝。”在王学礼记忆中,幼年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穷。

  他1927年出生在山东菏泽,8岁就随父母逃荒到南京,要饭、卖报纸,为了吃饱他什么都做过。3年后,11岁的王学礼被父母送回老家山东。

  18岁时再次回到南京,他开始跟着师傅学木工,当学徒。就这样一直学,刨子成了王学礼最亲密的朋友。

  “愿意去北京不?”1951年4月30日,王学礼清楚记得,就是工友的这句话,勾起了他对北京的向往,身上带着父母给的20元钱,他奔向北京。

  北京,西直门。

  王学礼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望过去,看不到边,北京城的小平房样子模糊。

  靠着精湛的木工技术,王学礼在北京的生活顺风顺水,收入罕见得高。

  在工地忙碌差点耽误婚礼

  日子固然悠长,但其实眨眼而逝。

  父母开始着急王学礼的婚事,而王学礼却没有上心,技术好,工资高,俨然让他有了钻石王老五的感觉。

  1955年,这颗固执的“钻石”28岁,已跻身大龄青年行列。

  曾一块工作的工友从江苏宜兴捎话,给他介绍对象。“那就见见,如果不成来回路费我出。”

  3月2日,王学礼在前门的火车站接到了史美娣,这个当时仅19岁的宜兴姑娘。

  个子有点矮,脸晒得红红的、不好看。王学礼在心里盘算着,打算拒绝这门婚事。但人家大老远刚来,王学礼有些说不出口,于是把女孩安顿到一工友家住,这一住就是一个月。王学礼总想,也许这个姑娘住段时间就走了。

  史美娣很有心气,放话说如果王学礼不同意,自己在北京找保姆工作,对方无须愧疚。

  不再干农活的史美娣很快显出其美丽,皮肤变白,王学礼也觉得“好看多了”。

  在工地师傅的关照下,王学礼渐渐觉得这个姑娘可以结婚,毕竟人家比自己小9岁。

  那就结婚吧。

  婚礼在80天后举行。5月22日。不大的院子里摆了好几桌,一桌28元。有整鸡、整鸭,很丰盛。按照仪式,新娘由伴娘和邻居们陪着,在离家不远的一个旅馆等着。婚礼定在11点多举行,但10点时王学礼还在工地没回家。当时双方的父母只有王学礼的母亲参加了婚礼,他母亲急得不行。后来快10:30了王学礼穿着工作服回来了,赶紧换衣服收拾,坐上车去迎接新娘。

  建大会堂不睡也要赶工期

  相比结婚的“迟钝”,王学礼工作上却严丝合缝。

  1953年,王学礼被评为劳模。北京的还是全国的?如今82岁的王学礼摇摇头:不记得了,奖章太多了。

  1954年,“王学礼青年突击队”成立,由于技术过硬,1958年,王学礼和他的突击队参加了修建人民大会堂工程。

  王学礼还记得,为了保证工人饮食,后勤在前门搭了棚子做饭,24小时吃饭制,最香的是蛋炒饭,“还有拉三轮的人到饭堂浑水摸鱼蹭饭吃。”

  他们建大会堂的工作主要是制模板,每个工期都定得很死。为了赶工期,规定项目完不了工的,24小时不睡也要赶出来。

  有时候一忙,衣服破得不成样子也不回家换。当时有个笑话“近看六建的,远看要饭的。”说的就是六建公司的王学礼。

  4个孩子出生爸爸均不在场

  这样忙碌的日子有时候会让王学礼忽略家人。

  大儿子出生时,王学礼不在家,生完两天后,王学礼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来医院看了一下孩子,坐了10多分钟就走了。

  史美娣有小小的抱怨,“别人来看老婆孩子,都穿得漂漂亮亮的,很精神,就他,穿着工作服就来了,真是的。”

  之后的几个孩子陆续出生,王学礼依然都不在场。问到4个孩子分别是哪年出生的?如今的王学礼沉思很久,然后有点羞赧地抬起头,“哎呀,我真不记得了。”

  1960年初,邻居在工地找到王学礼:你老婆煤气中毒,快死了,你赶紧回去看看。

  那死了没?王学礼抬头问,没放下手中的活。邻居诧异地看着:没有,但很严重。

  王学礼转头说:“没死就好。不过,没死我也不用回去了。”

  史美娣还记得那是正月初六,邻居早上8点发现她煤气中毒,也不知道怎么治,就把她拉到院子里冻着。冻到12点,史美娣醒了,她首先想到的是:唉,我的二小子还没喂奶,他该饿坏了吧。于是喂奶去。

  被老伴“忽略”在家,史美娣早已习惯,这么多年老两口就这么平静地生活着。

  2007年,史美娣不小心摔断了腰,躺进了医院的病房。王学礼开始着急了,一天无数次往医院跑,发现这个年轻时照顾家却几乎被自己忽略的人,显得如此珍贵。

  那之后王学礼在家“一言堂”的状态有所改善。老伴史美娣依然从不抱怨,但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却越来越高。大家亲切地称呼老太太为“主任”。

  “主任是什么?就是家里的领导,最高权威。”王学礼又嘿嘿地笑了。

  记者 蒋彥鑫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