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情感孤寂再婚阻力大 成自杀率最高群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空巢老人情感孤寂再婚阻力大 成自杀率最高群体
2009年07月30日 16:34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老人为何不幸福

  本刊记者 李文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定印象中,老年人百炼成钢、豁达知命,已没有什么看不开的,应是最为幸福的一个群体。然而,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只占56.9%,农村老年人的这个比例仅为33.1%。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在物质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为什么很多老人感觉不幸福?

  老人再婚阻力重重

  张大爷今年62岁,有一套140平方米的大房子,生活宽裕,还有一笔不小的存款。10年前,老伴过世。张大爷虽然儿女双全,却很难得到儿女的照应。张大爷决定找位保姆照顾饮食起居。“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孩子们,因为这能减少他们的负担,他们都赞成。”

  通过熟人介绍,张大爷找到了50多岁的王女士。王女士是位持家能手,不仅家务活做得好,还有文化,能陪张大爷聊天。她丈夫6年前因为癌症过世,只剩下她和儿子过活。张大爷和王女士日久生情。

   “这么大把年纪,还能碰到合适的人不容易,所以我们决定结婚。”虽然难以开口,张大爷还是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子女,希望得到他们的同意。张大爷没想到,他不仅没得到子女的祝福,还激起了家里的轩然大波。

  张大爷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是觉得老年人结婚丢人吗?张大爷一直做孩子们的工作,可孩子却丢给他一句话:“想结婚,先分财产。”张大爷明白了,原来子女们顾忌的是自己再婚后他们少分了遗产。按照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共同拥有财产,张大爷过世后,肯定要把部分遗产留给王女士。

  张大爷虽然生气,却没有办法。由于心情不畅,又无处诉说,就得了偏瘫。经过治疗,虽能行走了,还是不方便。子女们同意王女士留下来照顾张大爷,却依然不允许他们结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说,张大爷并不是特例,很多子女都会干涉老人的婚姻。“一是因为观念陈旧,认为老年人结婚是为老不尊。二是像张大爷这样,子女们怕少分了遗产。”

  空巢老人情感孤寂

  在北京石景山区的一个小区里,王大娘已经坐了两个小时。王大娘说,一个人待在家里闷,所以经常来这里,有时遇到相熟的人,就聊两句,更多的时候,就是看着院里的小孩子玩耍打发时间。

  2005年老伴去世后,王大娘就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孩子在外地工作,我在那里住不习惯。再说他们各有各的事情,哪有时间照顾我?”

  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子女异地工作的增多,像王大娘一样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江苏省民政厅统计数据显示:该省2008年底老年人口已达1218万人,其中城市里的空巢老人占53%以上,农村空巢老人也超过40%。

  “空巢老人普遍有一种孤独感,同时又伴有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指出。其实,许多空巢老人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但他们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愿望却难以如愿。

  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在家养老,只有很少人选择养老院。“既然选择了家庭养老,老人们最希望得到亲情。”李宝库说,“老年人最希望得到孩子的爱,如果得不到,受到的伤害会很大。这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打击使许多老人患病,更有甚者,选择自杀。”

  老年婚姻更需要经营

  蒋阿姨曾经左右两难,已经50多岁,是选择继续和丈夫生活还是选择离婚。

  蒋阿姨家的经济条件不好,她已经退休,丈夫是临时工,工作不稳定。他们有个儿子,大学在读。由于生活的压力,蒋阿姨会有意无意地抱怨丈夫没本事赚钱。

  丈夫也开始了酗酒,喝醉后还会打骂蒋阿姨。蒋阿姨想到自杀,但考虑到还在上学的孩子,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热线的广告,很忐忑地拨打了电话。

  给她提供咨询的是热线的创建人徐坤,她是首都经贸大学的教授。她和她的团队救助了多名想要自杀的老人。徐坤说,婚姻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很大。“我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有伴老人的自杀率比独身老人少得多。随着年龄的增大,导致很多老人常常有致死感相随。如果自己一个人住,回家后连一个喘气儿的都没有,就更加重了这种感受。所以,一定要珍惜老来伴。”

  然而,很多老年人虽然一起过了几十年,还是没有学会经营婚姻。“婚姻中应该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留意对方给自己的关怀,蒋阿姨的婚姻就是通过这样的引导,慢慢变得好起来的。”徐坤说,婚姻总会有摩擦,总会有打打闹闹,但智慧的夫妻应该想办法去磨合。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