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替身门"事件始末:为何未做DNA鉴定?(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胡斌"替身门"事件始末:为何未做DNA鉴定?(2)
2009年08月05日 09:46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终于没做的DNA鉴定

  “替身门”事件自始至终,给胡斌做DNA的呼声一直很高,“既然已经有人质疑胡斌是否是真的,那么就应该做DNA鉴定。这样做是对胡斌负责,也是对谭卓负责,更是对广大关注此案的百姓的交代”。

  DNA鉴定,的确是回应质疑最有力的证据。但许身健博士对于有关部门未屈从于民众压力给胡斌做DNA鉴定,表示了赞赏:“现有法律没有相关规定。因为有人质疑而去给某人做鉴定,对被鉴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赵国华律师介绍,今年7月,美国加州法院的一项最新决定,执法部门今后在破案过程中可以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把DNA的收集范围扩大到犯罪嫌疑人的亲属。虽然这一决定引发争议,但对美国当地的执法部门来说,至少算作“有法可依”。而咱们国家没有相关规定,“做DNA鉴定,只取胡斌的不行,还要采集他父母的样本作比对。但他的父母,在法律上并没有配合采集的义务,有关部门也不能强制采集。”

  赵国华还提出,即使做DNA,也不能一定保证准确,“如果胡斌是被收养的,也不可能和养父母匹配。”

  许身健博士也希望公众不要把目光盯在DNA鉴定上:“说到底,‘替身门’出现,是因为信任有了问题。如果缺乏信任,即使给胡斌做了DNA,还是有人要质疑,‘做鉴定的机构,是不是被收买了?’这时候,做了也白做。”

  防掉包,法网应更严密

  “东方法眼”网友王学堂一直关注这一事件进展。曾在广东佛山担任多年法官的他坦言,司法实践中,顶包事件时有发生,交通肇事案件中尤其多发。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也确有被告人身份难以查清的时候,“我就见过按被告人自报的姓名写的判决书。我也在看守所见过标注‘无名氏’的监管牌”。

  他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刑事审判提纲,“没有统一格式,但各地版本差不多”。

  审判长(下称“审”):现在开庭。请司法警察带被告人某某到庭,卸下械具。

  审:被告人,你还有其他名字吗?

  被告人(下称“被”):没有。

  审:什么时间出生?

  被:x年x月x日。

  审:什么民族?

  被:x族。

  审:什么地方人?

  被:xx地人。

  审:什么文化?

  被:xx文化。

  审:什么职业?

  被:……

  审:家庭住址?

  被:住……

  审:被告人,你什么时间因什么原因被逮捕的?

  被:……

  审:是否被刑事拘留?

  被:……

  审:你以前是否受过法律处分?

  被:……

  审:被告人xx,xx人民检察院指控你……一案的起诉书副本你收到没有?

  被:……

  “这就是审判长查明被告人身份的全部内容。胡斌这个案子影响大,身份审查可能更严格一些。所以,我不相信胡斌会是替身。但按照上面的程序查明被告人身份,的确可能让被顶包者逃脱。”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严格遵守诉讼规则,以避免顶包事件发生,王学堂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公安、检察院、法院,各个诉讼环节都要注意当事人身份的查明,而不是简单对照身份证号码和自报姓名来识别;

  第二,赋予被害人及其亲属辨认权。现行制度下,被害人及家属在法律上只是证人作用,“胡斌案中,死者家属根本没有在现场见过胡本人,而在胡关押期间,更不可能接触到他。法院回应说‘死者家属在庭审时并无异议’,这肯定是事实。但他都没见过被告人,怎么可能提出异议?”

  王学堂还对目前刑事诉讼中“流水作业”的方式表示担忧。“‘做饭的公安’、‘端饭的检察’、‘吃饭的法院’,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在这种模式下,检察机关‘端与不端饭’的自由空间,并不大,这就使得侦查活动缺乏检察权的有效和及时的监督,包括对嫌疑人身份查明。”

  打错了靶子,“替身门”价值何在

  随着张礼礤“现身”表明真实身份,和胡斌“现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一场本不存在的“替身门”,已走到尽头。

  许身健博士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事件,和目前整体司法环境有关,也和杭州当地最初对事件处置不当有关,“草率地宣布肇事者车速70迈,之后被鉴定否认,导致公众的不信任。”对于当地司法机关主动回应公众质疑,他很赞赏,“但是,作为一个法律人,看司法机关怎么说百姓都将信将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相信,随着司法环境改善、司法公信力提高,类似事件,将不会发生。

  针对这一事件,《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思考的问题是:“在当下的信任危机下,应该如何去质疑?是否可以理直气壮地怀疑一切?”他的观点是,越是在信任危机之下,越需要小心地去质疑,而不能毫无节制地以“信任危机”为借口,很随便和轻率地将怀疑指向一切,这样的墙倒众人推,这样互相强化不信任的怀疑,对那种四处弥漫的不信任推波助澜,只能加剧人际间的不信任,并最终将社会的信任体系推向崩溃。

  王学堂却不同意曹林的判断。他认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顶包很容易发生,一些地方也的确发现过顶替事件。胡斌案中,民众因为前后照片变化显著而质疑,是一种“合理的怀疑”。“尽管事实最终证明,在这一事件中,公众打错了靶子,从结果看,似乎并不圆满。但公众质疑对于司法机关和公众互动的推动,对于阳光司法的推动,将逐渐显现,意义不可低估。”(本报记者李曙明)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