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从通钢之痛反思“归属焦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从通钢之痛反思“归属焦虑”
2009年08月06日 05: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24日,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反对建龙并购通钢。建龙驻通钢总经理陈国军被职工殴打身亡。专家称通钢事件触及国企改制这一中国转型期敏感“神经”,改制中职工归属焦虑会导致不稳定,疏导不利轻则牢骚,重则引发群体事件。(新华网8月5日)

  专家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如果有关部门在改制过程中,能让职工有对未来的安全感,能消除“归属焦虑”,可能不会发生类似事件。

  近年来谈到改革,许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由单位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如此一来,自己有了更大的自由,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当一个人变成社会的人,这个人的很多事情和困难再想找单位帮助解决,就不可能了。

  当我们把单位的人变成社会的人,一大理由就是,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但不应忘记,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能力很强,一个人即使离开单位变成社会的人,当遇到生老病死等情况时,都有国家保障帮助他们解决。可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还未全民普及,如果一个人离开单位变成社会的人,就不得不为这些焦虑。当有关部门无法给他们以未来的安全保障时,他们对改革的疑虑就可想而知了。

  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恐怕根本原因也和这有关——原来是国有企业职工,生活是有保障的,医疗和养老是有保障的,可一旦被民营企业并购,这些还有保障吗?当他们对未来的保障有担忧时,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归属焦虑”,在“归属焦虑”下发生一些非常事件也就很有可能了。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早就预料到改革带来的“归属焦虑”,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专门对改制后企业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出详细规定,其中包括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未留用人员的经济补偿等,但这一切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人的“归属焦虑”。原因就是,这些改革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全局性考虑民众的保障问题。

  每一个人在文明社会中都有生存、基本生活的权利,都有受到未来保障和保护的权利,即使他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多大的竞争能力。让一个人即使不是单位的人,也不会产生“归属焦虑”,唯有如此,很多改革才会顺利得多。(肖华)

【编辑:吉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