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工业现代化之路:白手起家到科学发展(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中国60年工业现代化之路:白手起家到科学发展(2)
2009年08月13日 13:31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迎头赶上:跨入工业大国

  历史回放:1982年,金星电视机厂工人的马师傅中了“大奖”,他在车间抓阄抽中了厂里发的“彩电票”。而为了等一台彩电,他的婚期已一拖再拖。

  由于当时中国只有三条彩电生产线,电视机是紧销货。当时一台18英寸彩电的出厂价1350元,而一张“彩电票”经过黑市倒手,就值1300元,十分紧俏。马师傅1个月工资42元,月底还有20多元奖金;而同期一名普通国家干部的月工资才40元左右。

  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部分工业品供不应求,产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大到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老三件,小到香烟、火柴和肥皂都需凭票供应。

  1978年以来,工业体制和发展机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工业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近30年来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支撑了国民经济(GDP)年均增长9.60%。”

  近30年来,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其中很重要的成就是中国已经从短缺经济国家变成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绝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的国家。

  工业生产能力的飞速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供应者。世界上44%的水泥,50%以上的自行车和家电,70%以上的玩具为中国制造。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没办法离开中国生产的产品了。”欧洲改革中心是伦敦最知名的智囊机构之一,其首席经济师卡迪卡巴里西博士说,如今中国的老百姓都在用着和西方家庭里摆放一样的国际品牌家电,穿着来自同一家工厂生产的服装,开着同样品牌的汽车。

  专家解读: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在开放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量和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为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叔莲(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