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帖记者”频发帖检举 凸显基层举报途径匮乏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网帖记者”频发帖检举 凸显基层举报途径匮乏 (2)
2009年08月17日 10:00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铁血雄奇”告诉记者,还有一类人,就是为了钱。他们通常掌握着一些人“不法”行为的证据,他们举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得到举报奖励,他们十分关心举报奖金数额的多少,如果没有奖金或奖金不满意时,就不愿举报。此类举报人的心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严格地说,这三种心态的人,不算你说的‘网帖记者’。”“铁血雄奇”说。

  “网帖记者”“挑事”背后的无奈

  观察近期的“网络事件”,以网络举报者身份出现的“网帖记者”不在少数,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成为了“网帖记者”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两大原因促使很多人成为举报类“网帖记者”。

  “首先,我国近年来对于普通公民的举报行为表现出了一种鼓励和包容的态度,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不久前开通了全国统一的举报热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加强。此外,长期以来,基层举报途径的匮乏,也是导致很多举报者通过网络发帖举报的重要原因。”展江说。

  对于基层举报途径的匮乏问题,国内著名反腐学者,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表示赞同,她进一步分析说,“当前,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动向,就是腐败的落势化,也就是,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正在向基层蔓延,而且,由于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直接面向群众,基层腐败对群众所造成的伤害为祸尤深。”

  基层的举报途径究竟匮乏到什么程度?林喆从自己的办公桌下拖出了一大袋举报信展示给记者看,她说,“大部分举报信反映的都是基层的问题。我只是一个学者,对于解决腐败的实际问题是没有作用的,为什么这么多信会寄到我这里来?因为这些举报人实在没有地方寄了,或者说有些地方寄了也白寄,举报途径的匮乏令他们感到无助,因此,举报信像传单一样到处寄。”

  在举报途径匮乏的现状下,人们不难理解为何网络举报帖会漫天飞了。

  对于“网帖记者”的举报行为,展江说,有关部门和人员应该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能动辄便祭出刑事拘留或刑事逮捕的手段。所谓“清者自清”,如果没有问题,也应该经得起批评。从根本上来说,普通群众和政府部门之间处于权利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此,在构筑一个民主法制的网络社会时,对普通群众和政府官员两大群体来说,对官员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一些。对官员来说应该“法无规定即不可行”,对群众来说是,“法无禁止即可行”,而且在对公民的网络举报行为上处理应该从轻,以避免出现以言论治罪的可怕现象。

  “对于基层的腐败行为,执法部门反腐部门受制于执法力量有限也会感到信息获取的渠道不足,网络举报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腐败隐患。”展江说,举报者自身也应加强法律意识,对于那些确实造成可见恶劣后果的不实举报行为,是一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说,举报类“网帖记者”对制止腐败行为不能说没有一定作用。但有时,由于其不能掌握确切的事实,有可能造成侵权的发生,这是一种随时随地存在的危险。举报类“网帖记者”要想远离危险就该掌握确凿证据,否则必须慎行。

  近期部分网络事件

  一篇反映四川泸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出国学习考察”、到泰国看人妖表演的帖子,在红网论坛、搜狐新闻社区、网易论坛等网上热传。经有关部门初步调查后,确认:2004年9月,四川联合高等职业学院组织学员到新马泰考察学习。

  有网友发帖称溆浦县一些单位行政人员严重超编,财政混乱,其中,县环保局超编80多人。帖子称该县是“最大县政府”。溆浦县委回应,“县环保局确实存在入职收取万元的情况,将处置相关领导,而人员超编数量不是网络所爆出的80多人,而是6人。”

  有网友发帖称,辽宁省鞍山市外商生活区管理所前所长付维强为了能让国有资产成功“过渡”给自己,不惜到公安局改自己名字。对此,鞍山市有关部门回应称,他们知道举报的内容,此案正在调查,鞍山市纪委已经介入,等纪委的调查结果出来才能公布。

  一则关于抚州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盖豪华别墅的网帖在国内多个知名网站被炒得沸沸扬扬。经有关人士实地调查后证实,这名前交警副支队长所建的“别墅”造价仅二三十万元。在其单位和所在村,同事和邻居也对副支队长好评如潮,被举报人还是救人英雄。

  一篇名为《县领导干部亲属13岁入编领工资,24岁内退已休养》的帖子在天涯论坛火爆起来。据临邑县电业公司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的隶属关系,并称,县级劳动、人事、安置部门无权委派人员到电业公司工作。

  前不久《爆料:南京一法院开出20万元封口费》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知名互联网论坛上。由于是实名发帖,矛头又直指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南京市中院执行局有关负责人称:“法院执行不存在任何违规行为,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封他的口。”“这20万元不是封口费,而是和解费。”(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陈澄)

【编辑:吴博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