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判重判全看死人多少 恶性交通肇事暴露法律短板(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轻判重判全看死人多少 恶性交通肇事暴露法律短板(2)
2009年08月17日 15:49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保险,肇事成本太低了

  律师程林为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的经济成本算了笔账:

  “以中部省份的城镇居民为例(农村居民赔偿额是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被抚养人生活费等一般为30万至50万元之间;而车辆的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一般为30万至50万元之间,其所交的保费4000至8000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的经济成本为4000至8000元。”

  而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法院的做法是依据民事赔偿的结果量刑,如果能够充分赔偿或者达成调解结果,肇事者往往被判处缓刑。“轧死人赔饭票,有保险,肇事成本实在太低了。”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单纯理解成拿钱免罪。”另一位处理过交通肇事案件的律师道出了其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背景:“具体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受害者和亲属的医疗费、抚养费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法院也希望肇事者能多拿出一些赔偿,保障他们的生活”而在许多普通百姓眼里,这种方式俨然是“法律为富人服务”的翻版。

  事实上,比事后严惩肇事者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预防潜在危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表示,同其他采用成文法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于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并不算低。“但是我们现在的刑法对交通肇事罪只强调‘结果犯’,一定要等‘肇事’有了后果才处理,后果越大判得就越重。而对同样的危险驾驶,但没有引起严重后果的‘危险犯’却重视不够。一些没造成严重后果的‘飙车族’甚至还到电视上去做节目。”

  根据我国现行的《交通安全法》,醉驾者除了五百到两千元的罚款和扣分并暂扣驾驶证之外,只处以十五天以下的拘留。而在以嗜酒著称的俄罗斯,司机酒后行车或在行车过程中饮酒,如系初犯,取消1至3年驾驶车辆资格;如系重犯,则会受到3至5年不许开车的处罚。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严重的醉酒驾车等行为以交通危险罪论处,从过去的‘结果犯’转向现在的‘危险犯’转化。在预防潜在危险这方面,我们的确是落后了。”刘仁文说:“我认为可以借鉴这种立法思路,设立类似于台湾地区的‘重大违背义务致交通危险罪’。”

  轻判重判全看死人多少

  “在审理判决的时候只考虑客观后果,不考虑主观恶意,这个现状应当改变。”刘仁文说。

  在汽车保有量占全球总数30%的美国,酒后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都被视为故意犯罪,须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根据各州不同的规定,有醉酒记录者,汽车保险费用可能上升近10倍。醉酒驾驶当场吊销执照和入狱一年,对造成生命伤害的酒后驾驶员可以以二级谋杀罪起诉,最高可适用死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2008年的报告说,美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8年减少,更降至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

  同一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3%,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16%。每万辆车死亡率为9,平均每天有两三百人丧生于车祸,而酒后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罪魁之一。

  在2000年11月,我国最高法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能为交通肇事罪“加刑”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均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在刘仁文看来,这则司法解释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其“唯数额化论”的量刑方式。

  “重点考虑的是死了多少人,只死了一个那就轻判,死的人多了那就重判,这种量刑方式不太合理。”

  据了解,最高法当时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发点是统一全国各地的法律适用问题,对法官们审理案件有一个约束,统一量刑。过去全国各地法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这样做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刘仁文说:“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用这个来框死法官对案件的处理,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弊端越来越大。

  调查雷达

  国外酒后驾车“危险犯”怎么罚?

  加拿大 政府通过了一项法令,规定凡酒后开车者,罚款1470美元、监禁6个月,造成人身伤害的监禁10年,造成死亡的监禁14年。

  英国 酒后驾车初犯者吊销驾照一年;重犯者吊销驾照3年,外加1000英镑罚款;如10年内有3次被判酒后驾车,就要吊销驾驶执照109年。 如果酒后开车肇事,终身禁驾机动车,还会根据肇事情况的轻重,给予其他刑罚。

  芬兰 政府设有一年自动坐牢期,违章驾驶员要被送去“自动坐牢”。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超过150mg/100mL者,将被关押2年。

  张棻 实习生 李萌

【编辑:朱鹏英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