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组织部称培训“富二代”使整个社会受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江苏省委组织部称培训“富二代”使整个社会受益
2009年08月20日 07:54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针对近日舆论关注的江苏“大规模培训富二代”问题。8月19日上午,江苏省委组织部邀请部分媒体就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回应。

  培训工作不仅仅针对“富二代”

  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的对象并不单纯是所谓‘富二代’,主要是指大型民营企业的接班人选或成长型民营企业负责人

  他说:“我们对全省前250强的民营企业和100家成长型的民营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这350家企业报上来的后备人选中为业主子女的只占总人数39.4%,亲属(含子女)占52.7%。

  对于‘富二代’,并非所有“富二代”都作为后备人才进行培训,挑选有着具体要求:40岁以下,大学以上文化,政治素质好、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社会形象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而且还设置了三道程序进行把关,一是必须得到民企负责人的支持,二是必须得到民企党组织的认可,三是必须得到上级党组织的同意。

  组织部门和相关部门仅承担部分费用,并非全免费培训

  对于有报道中提及“培训费用由省委组织部”承担的说法,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负责人表示没有这种说法,他表示:为做好这项工作,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委统战部、省国资委党委、共青团江苏省委于8月10日联合下发了文件,文件中并没有提培训费用由组织部承担,我们也从来没有在接受采访时称要全部由组织部买单。中央要求,要统筹兼顾地抓好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人才使用工作,在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中,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对各类人才都要平等开放。民营企业也是重要的纳税人。培养好民营企业家接班人,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服务,也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表示,组织部门和相关部门考虑承担一部分的费用,采用补贴的形式,同时在培训的时候可能会收取部分资料费、讲课费等

  由于目前培训尚未正式开展,具体费用额度还未明确,培训1000名后备人才的成本也暂时没有详尽计算。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学员、教员等也没有最终确定,第一期培训班开班时欢迎记者前去采访。”

  培训旨在加强非公党建工作

  江苏民营经济占半壁江山,在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51.3%,也是现在应对金融风暴的中坚力量,在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非公经济党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建立90041个非公企业党组织,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基本建立了党组织。

  该负责人表示,民营组织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体虽然属性不同,但均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属于统筹兼顾的人才培养对象。开展这样的培训活动,从长远着手,不仅可以培训新一代企业家对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夯实党在企业的基础。

  对于是否会担心出现政府热情、民企不买账的现象?这位负责人说,据对全省前250强民营企业和100家成长型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有意愿参加培训占后备人才总数的92.5%。这位负责人强调,此次培训不是学历教育,也不同于短期技能培训。“一是我们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将身处前沿的经济学家、党建专家、企业家和官员邀请上讲台,提升培训本身的吸引力;二是我们与统战部、国资委和团省委等合作,在后备人才的党员中,培养民营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非党员的后备人才中培养党员,并把培训经历作为新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三是我们为这些后备人才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员之间可以在党校学习、基地培训中交朋友,还可以通过导师帮带、挂职锻炼等积累资源,进一步推动企业大发展。”(沈伟)


相关报道:华西村党委书记收两"富二代"为徒 培养民企接班人

          江苏官方回应称培训民企“接班人”并非多管闲事

媒体评论:"最牛新生"炫富遭讨伐 富二代入学成教育新课题

          "富二代"何止从商一条路?专家称应鼓励多元发展

     香港文汇报:江苏破冰集体培训“富二代”引争议

          培养“富二代”该谁埋单?

          长江日报:集训富二代不应偏离市场路径

          京华时报:政府集训“富二代”令人费解

          燕赵晚报:吴仁宝带徒“富二代”应先教什么

          新民晚报:“富二代”拜师有利于“少帅”接班

          教化“富二代”,一个吴仁宝不够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