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实施“大城管”改革调查 新模式颠覆旧格局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京实施“大城管”改革调查 新模式颠覆旧格局
2009年08月20日 09:07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7日,江苏省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在南京市政府主持了“七月份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通报会”,出席会议的除了南京市城管委员会副主任、市公安局局长徐珠宝等领导之外,南京市20多位相关部门“一把手”和10多位区县政府的“一把手”也作为城管委的成员出席了会议。

  多数参会者原以为这样的会议只是发发文件,提提要求。但作为南京试行“大城管”格局的重要推进手段,会议整个过程则显得“别开生面”。

  除了对鼓楼区将豆菜桥小区作为老小区整治,顺利拆除了违法搭建38处,彻底改变了老小区脏乱无序的面貌,以及下关区金陵村一些路边暴露垃圾、河道淤塞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根治予以了通报表扬外,会上还通过大屏幕展示了7月30日城管办的夜查行动中,多数城区存在的夜市排档、工地围挡、停车场脏乱及市政、园林工地没有做到工完场清的几十幅现场照片。

  因为有明确的一手证据,大多数在场的区县长一下就“按捺不住”了。而此后公布的7月份对各区县政府的考核成绩和街道排名后,会场顿时“鸦雀无声”,还有不少领导则起身到会场外打起了电话,联系自己所在的区县相关部门核实情况。

  为什么城市管理工作这项看起来是一两个部门管的事,却由区县政府的一把手亲自参加考评会议呢?原来,自今年1月14日南京市正式成立由市长担任的“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以来,南京市的城管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城管委下设的办公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协调部门,而成为了一个常设机构,将有12个编制的人员,在市政府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兼任城管办副主任的南京市市容局局长张东毛介绍说,实行“大城管”模式,也是即将到来的南京市“大部制”改革的一部分。

  城市管理既有宏观的规划,又有十分具体的细节管理,以往很多部门的职能有交叉,很分散,甚至是一件事由多个部门管,又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难以形成执法合力。南京市成立城管委后,则直接赋予“城管办”具有规划、指导、协调、考评的四大职能,并下设秘书组、考核组、督查组具体履行相关职能。为确保“全市一盘棋”和“政令畅通”,上半年,南京市各区县都陆续成立了相应的“城管委”,并设置了城管办,各成员单位还成立了专门与城管办“对接联系”的职能处室。据了解,在南京市的“大城管”格局规划中,城管办协调监管的部门将达18个,目前先期已经启动了包括市容(及行政执法)、市政、环保、建委、园林、建工、工商、卫生、文化、商贸、公安等11个部门。

  而南京市城管委下设的城管办,对区县政府进行“综合考评”的权力,也让城管办这个新生的机构,第一次真正牵动了相关部门的“神经”。

  1月12日,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了考核实行“市区分层、条块结合、城乡双轨”的原则,其中城区考核的内容涉及到街巷、居民区、市容环卫、环卫行业管理、建筑渣土、控违拆违、户外广告、举报整改共六大项,总分值1000分的考核细目。

  “迎检式执法”、“运动式执法”使“长效管理”难以建立。张东毛介绍说:“我们全部采用随机暗查的方式,在城区实现一周两查,窗口地区实现一周一查,只要这些地区和责任单位能够‘应付’,就证明‘长效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他还介绍说,在上半年的整合中,在城区除了下关、六合两个区尚未建立数字化城管系统外,其余所有区县基本已经建成了投入不少于600万元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并在各部门建立数字化终端,实现了城管信息的“零距离”畅通。此外,还专门建立了65人的监管员队伍,每天在大街小巷“巡查”和“取证”,所有信息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扣分。

  据介绍,南京市政府为此特意赋予了城管办“考核奖惩”的权力,主城区8个区每年缴纳100万元单位保证金,其他5个城郊区县缴纳50万元保证金,同时将具有城市管理部门养护费用的20%经费与考核绩效挂钩,市政府还将根据得分排序情况,每年评选出30个优胜街道,一次性奖励5万元。

  “在这种改革模式下,市一级的城管办,包括市容局,将逐步过渡到侧重于规划、指导的职能,而把城市管理的具体工作,真正‘下沉’到基层县区。”张东毛比喻说,以往大家普遍反映的城管执法“上面”没有“老子”,各自为政,“上不管下”,没有监督制约手段,执法标准和依据都有所不同,而“下”又不对“上”负责,城市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城管”模式,则彻底颠覆了“旧格局”,为我们探索符合国情的城管长效管理机制提供了一条新路子。(本报记者 丁国锋)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