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专家: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怕网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央党校专家: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怕网络
2009年08月25日 07: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模式的革新已酝酿试点多年,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专访中央党校科研部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洪向华。

  中国青年报: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有评论认为,此次通过《意见》应可视为各层面的试点经验已梳理完成,六种考核方式“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的新模式已可以制度化。对此您如何解读?

  洪向华:这个《意见》应该与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7月3日印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是承继关系。《试行办法》中就已创新提出了你提到的六种考核方式,其中突出了综合考核评价,引入了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两种新方法。这些改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该会在《意见》中有所体现。

  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意见》既然把干部考核评价称之为“机制”,这就意味着《意见》中所提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一段时间内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指导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就相当完善了、永远固定下来了。任何一项制度都会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当前主要是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也就是制定实施细则。

  2006年试点以来,是由各地设置自己的量化体系,至今还没有制定相应的细则。

  中国青年报:您能勾勒一下,我国现在的干部考评、选拔机制是怎样进行的吗?

  洪向华: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方面,从一般意义讲,程序大抵是这样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当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也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

  在干部考核方面,一般包括平时考核、任职前考核、定期考核三种考核。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五方面。定期考核的基本程序是:考核准备→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撰写考核材料→综合分析、评定考核结果→反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作为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惩、培训、调整级别和工资等的重要依据。

  中国青年报:对目前的考评选拔体系,您如何评价?

  洪向华:应该说,现在的干部考评、选拔机制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还有许多不完善,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说,考察工作容易失真,“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的现象屡有出现,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不到位。虽然推行了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等制度,但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些考查、考核流于形式。民主监督往往是事后表达拥护的多,事前参与、主动监督的少。而群众参与,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这些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是与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紧密联系的。

  最重要的是,现有的干部考评、选拔机制过多关注GDP,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用人导向上有失偏颇。

  因此最新的《意见》强调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这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干部、建队伍、聚人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青年报: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基层政府出现了“跨省追捕”网民等怪现象,显出基层干部处理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在您看来,产生这类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干部个人素质还是选拔机制的问题?

  洪向华:的确,近来比较典型的事件和人物主要有:发帖揭露老家灵宝违法征地被抓的河南青年王帅;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失地农民打抱不平发帖被抓的吴保全;发帖反映乡镇在退耕还林中违纪违法行为被抓的四川遂宁市蓬溪县青年邓永固,被抓网民均受到诽谤罪刑事调查或起诉。

  产生这类问题的症结是,领导干部不能够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的监督,我们甚至接触过个别副厅级领导干部,到现在还不会上网。他们亟需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仅是个案,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不应归结为干部选拔机制方面的弊端。

  中国青年报:如果让您对这类基层政府和干部讲一堂课,您会告诉他们怎么处理?

  洪向华:第一是领导干部不能怕网络。现在有基层政府遇到媒体或网络采取“压”或者“躲”的办法,是因为对网络的认识还需提高。要知道,网络已经深入渗透进我们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已经是一个现实了,你不能回避。

  第二,要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减少批评性报道的诱发因素。工作做好了,就不害怕网络监督。

  第三,要自觉接受网络监督,创造良好的网络监督环境。在网络时代,公众利用网络正常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群众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行政能力的建设性舆论,应该给与重视和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

  第四就是出现问题以后怎么办。一些干部怨恨网络,说网民怎么就发帖,让政府工作陷于被动,我的建议是,“少批评网络,多检讨自己”。

  而网络也是双刃剑,网上也会有人传播谣言诽谤,那么,干部就要学会用法律手段去维权、去解决。报道失实和不全面时,应及时与媒体沟通,掌握主动权,以最快的速度消除公众的误会。

【编辑:卢岩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