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天之路:从用纸笔计算数据到测控现代化(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中国航天之路:从用纸笔计算数据到测控现代化(3)
2009年08月25日 15:30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亲历者说

  祁思禹:三天三夜没合眼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时,我们三天三夜没睡觉。为什么呢?因为每一圈过去以后,都要分析跟踪的情况、遥测数据情况,实际情况和我们预报的东西是否吻合,有什么变化,这些情况你都要了解。同时还要为下一圈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一圈圈地泡在那儿。按照任务预期,将于上午返回。当时我们六部副部长大清早起床,他说你就别挺了,去睡觉,他怕我扛不过后面的任务。实际上我就去躺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哪能睡觉啊,八九点钟卫星返回时,我们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胡正海:迎接卫星返回有如临近大仗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大家都非常高兴,庆贺卫星发射成功,而我们却感受到的是压力多于兴奋。我记得,当时一位领导对我们说,卫星发射成功了,能不能顺利返回就看你们了。我们听了以后,倍感责任重大,把心思全放在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不敢有任何掉以轻心,不敢有任何麻痹大意。29日,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我们就像一场大仗临近一样,心情异常紧张和激动。当调度不断传来“前哨”发现目标,“前哨”跟踪目标,“黄河”发现目标,“黄河”发现目标的声音时,我们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生怕机器在这关键时刻发生故障。当320计算机计算出卫星落点传送到X-Y记录仪上时,大家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去,里三层外三层,把X-Y记录仪围得水泄不通,为卫星安全返回到祖国的土地上欢呼,以至于让来基地指导工作的国防科委副主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难以上前观看。当调度传来卫星安全着陆返回的消息后,大家的喜悦和兴奋的心情一下子迸发出来,机房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人都热泪盈眶。也许,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也难以理解,但当时,在经过千辛万苦而获得来之不易的成功时,那种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那种苦尽甜来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只有眼泪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陈瑜 马璟 王朝社)

  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 我国成功将自己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初步形成了地面观测系统。

  1975年11月26日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构建起近地卫星测控网。

  1980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飞向太空,新组建的远望号船队在南太平洋上首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数据的测量,结束了中国在本土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航天测控网从陆地延伸到大洋,成为当时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具有海上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1984年4月 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成功定点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03年10月16日 “神舟五号”顺利返回,实现了对陆上、海上所有13个测控站的联网和统一管理调度。

  2008年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应用。“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将由原来的20%大幅提高到60%左右。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