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科技档案: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共和国科技档案: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3)
2009年08月28日 13:57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事记

  1975年11月,“长征”二号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1986年2月,“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从而结束中国租用外国卫星进行卫星通讯的历史。

  1990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承揽的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美国“亚洲一号”卫星,中国航天由此步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2001年5月,“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成功发射“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和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

  2005年10月12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

  2007年5月,“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00次航天发射。

  亲历

  茹家欣:观星记

  “长征”一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后,茹家欣和周围的人一样,心情激动,因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大概在卫星成功发射三四天后,茹家欣从广播里听到,卫星会在当天傍晚时分经过北京上空。于是一下班茹家欣就跑回家守望天空。

  要看到卫星,很需要一些运气。因为卫星处于不断运动中,并非时刻都停留到北京上空。而且即使经过,白天也是很难观测到的,只有在天色暗下来时才能比较容易地看见。那天的条件正好合适,茹家欣也很快发现了那个“小亮点”。

  “之所以能确定那是卫星,是因为它是运动的,而且运动的很慢。星星的位置是不动的,而飞机的运动速度又很快,而且高度低,所以我确认那就是卫星。”他回忆说。

  但随即,他话锋一转,“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卫星。卫星的直径不到1米,地面用肉眼看非常困难。但是三级火箭很大,而且它的轨道和卫星相近,在同卫星分离后,和卫星的距离是慢慢拉开的。上面安装了镀铝的观察伞,镀铝是很亮的,地面容易看到。因此那时候人们看到的实际上是火箭。”茹家欣笑着说。

  王国辉:难忘的发射经历

  2004年8月29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那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78次发射,也是王国辉参与的第一次发射。当时他并不在现场,而是在前期负责整流罩的气动设计。

  “当时火箭的运载能力不是很足,设计师想了个办法,在大气层内抛掉整流罩,使运载能力宽裕一些。以前都是在大气层外抛整流罩,那里没有空气动力的干扰,抛起来比较顺畅。这次在大气层内,气动干扰非常厉害,如果分不开,火箭运载能力不足,卫星就入不了轨,会导致发射失败。”王国辉说。

  为了确认这一做法可行,王国辉和同事开始了计算工作。受当时技术限制,这项工作持续了3个月,那段时间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到11点。整流罩分开一点,他们就要计算出阻力、力矩等参数,然后再去算下一个零点一秒,整流罩的位置以及新的参数……最终,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方案被认为可行。

  发射当天,不在现场的王国辉心情紧张,虽然模拟没有问题,但实际情况如何,这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心里也没底。后来收到老总的短信:“分离成功、发射成功”,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第一次参与发射的经历令他至今难忘。(记者 张超)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