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瞭望》新闻周刊: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3)
2009年09月07日 10:5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坚定信仰和理想的要求

  全面评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是坚定信仰和树立共同理想的要求。共产党人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祟高信仰的,同时又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并存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有一个与其他“主义”、其他制度、其他道路等相比较的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

  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它同我们的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87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并向他们介绍“三步走”发展战略时说,到了21世纪中叶,我们人口15亿,人均达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属于世界前列,这是了不起的事。“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一时期邓小平多次讲了类似上述的话。1988年,他又讲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

  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坚定指出,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只要中国还在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始终站得住。”这一时期邓小平仍然关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周边国家进行比较这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有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的重视。他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他还指出,广东提出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有力佐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指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就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苏东剧变之后,还强调不扛旗、不当头,埋头苦干,首先做好自己的事。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些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国内外也出现了一种议论,认为中国不提国际主义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主义有自己特有的表达语言。这就是“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此后的1960年代里,毛泽东多次谈到这个问题。

  邓小平认为,国际主义者与爱国主义者并不矛盾。他在1981年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邓小平还指出,“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

  邓小平还曾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他还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标志着国内进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阶段。当时国际背景是,世界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后还处于低迷时期。江泽民在十四大上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愿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力是中国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有力佐证。它的深刻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清楚地看出来。(作者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