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背后故事:群众义务劳动整修天安门广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开国大典背后故事:群众义务劳动整修天安门广场
2009年09月08日 15:28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共和国60年,有太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有太多值得铭记的人物和故事。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尽人皆知的重大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细节,曲折生动、真实鲜活,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开国大典令世人瞩目,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但是,关于开国大典的筹备,关于新中国国名的确定,关于天安门广场的整修和国旗自动升降杆修建的一波三折,以及盛大阅兵式各项准备工作等等细节,却很少为人所知。

  在举国喜迎共和国60华诞之际,回首开国大典的前前后后,我们再次感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和激动,更为新中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编者

  讨论确定新中国国名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30万军民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伴随着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奋进的旋律,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毛泽东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声音传遍天涯海角,震撼神州大地。从此,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为了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这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的诞生,中共中央拟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中共中央对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十分重视。1949年7月1日纪念党的第28个生日后,就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聂荣臻、李维汉任副主任。经过充分讨论研究,拟定开国大典由三大议程组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人民群众游行。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充满民主而和谐的气氛。从《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无不经过反复讨论,按会议程序表决通过。

  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中原本提出的是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直到最后一天讨论,清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张奚若提出质疑。他说,他和几位老先生都觉得这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何况,“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文,原义与“人民”相同。于是,经过层层讨论和表决,终于采纳了这个提议,确定新中国的国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不能简称“中华民国”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政协筹备会第三小组在起草《共同纲领》时,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表述。周恩来对此作过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中华民国”已经叫了38年,一下子不叫,怕有人不能接受。

  对“中华民国”这一简称的使用,大家有不同看法。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周恩来和林伯渠极为慎重,联名设午宴邀请30位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前辈征求意见。这些都是追随过孙中山先生的老人。反复交换意见以后,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中华民国只能代表旧民主主义,二者不能混淆,因此不能用其作简称。

  这样,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所有大会文件中,统统去掉了“(简称中华民国)”几个字。

  群众义务劳动整修天安门广场

  在开国大典筹委会确定的三项议程中,无论哪一项,首要的问题都是选定场地。最初选择场地时,曾考虑到天安门广场和西苑机场两处。经过周密对比研究,最后选定了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原本是皇家专用的一块禁地,是不许老百姓通过的。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中华北门及其东西两道南北走向的红墙之间,直到金水桥前凹形的空场,其南北长百余米、东西宽七八十米,远没有现在这么宽大。

  1949年3月下旬,北平市人民政府曾组成清运委员会,动员党政军民学商各界对全市积存多年的垃圾进行大清除。从3月下旬到6月底,90多天里,经过清户、清巷和清理大街及重点地区两个阶段,从市区清除垃圾几十吨,天安门广场也得到初步清理。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举行第一届市民代表会议,会上又作出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遵照这个决议,北平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天安门广场整修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一,整修广场场地供群众集会用;二,修补东西长安街道路供游行的群众队伍和阅兵式军队通过用;三,粉刷天安门城楼;四,在天安门广场最适合的位置设计并修建与天安门城楼顶一样高的旗杆,供大典时升国旗用。四项任务中的第四项为重中之重。全部整修工程必须在9月份完成。

  整修天安门广场场地,主要是靠北平市各界群众义务劳动实现的。

  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在报上和各学校一公布,两天时间内,就有18000人报名。各校只好采取抽签办法决定谁能参加。

  9月10日下午3点,劳动开始。《人民日报》发表《新的开始——记北平学生参加修筑天安门广场》一文,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文中写道:

  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北平青年建设队”、“星期六义务劳动队”、“劳动服务队”、“建设人民首都”的旗帜迎风矗立,几千只手愉快地举起锄头、锹、镐,挖松了泥土,拉起了石头,拔除了青草。尘土在飞扬,歌声在飘荡,抬土的人用赛跑的速度在飞奔。一个个土坑迅速填平,几千只脚把土踏实。不到3小时,方才两片面积占了19980平方米,高出马路半米的满是青草乱石、七高八低的荒地,已变成了几乎和马路一样平、略微向两旁倾斜的一片光滑眉眼舒展的广场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