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关于中国我想说的太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关于中国我想说的太多
2009年09月14日 0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巴黎九月十二日电 题:“关于中国,我想要说的太多”

  ——访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安格雷米

  作者 刘焰 卫中

  “关于中国,我想要说的太多。”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让-皮埃尔·安格雷米在巴黎五区寓所接受了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作为一位外交官、作家和学者,这位七十二岁的法国老人青年时代的职业生涯是从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的,此后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家客厅中的清代玻璃画、青花瓷和中式茶几等,无一不流露出主人深深的中国情结。

  首批法国驻中国外交官成员

  安格雷米回忆起自己被法国外交部派往北京的经历,笑着说:“完全是一个巧合”。一九六三年他从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毕业后,因为想去“一个说英语的地方”而被派往香港领事馆担任副领事。一九六四年,中法建交,他随即被派往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法国驻华外交官成员。

  当时三里屯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只有十来个工作人员,文化处、商务处、武官处都是后来才陆续设立的。他担任使馆的二秘,负责了解中国的经济及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相对轻松的工作给了他充分的时间认识北京,认识中国。

  白天,他漫步在北京街头,拍照片,拍影片,做笔记;晚上,他或者自己冲洗照片,或者去剧院看演出,《白毛女》、《白蛇传》、《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他至今仍能娓娓道来。

  一九六六年,他任期届满离开北京,但中国仍旧以文学的形式影响着他的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情陷紫禁城》和《中国游踪》开启了作家安格雷米中国题材小说创作的先河。

  重回中国激发新灵感

  十四年后,安格雷米才有机会再次回到北京。一九八0年,他陪同法国文化及通讯部部长莱卡先生访华,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接见了代表团。

  一九八八年,安格雷米作为法国外交部主管文化、科学及技术关系的负责人又访中国,这一次让他“感到震惊”:“中国在经历彻底的蜕变。第一次让我看到精神层面的变化,对‘文革’的反思,对西方文学、哲学的求知欲让我印象深刻。我还记得,当时中国的文化部长和我谈左拉谈了很久。而且,我发现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已经开始具体地改变中国社会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安格雷米谈到重庆、成都街头出现的个体商贩,上海和平饭店中的爵士乐队,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等,这一切都让这个热爱并了解新中国历史的法国人充满惊讶和赞叹。“一九八0年来北京的时候,街上的男女老少都还穿深蓝色的中山装,可是等我八年后住进北京长城饭店的时候,女服务员穿的紧身旗袍让我目瞪口呆。”

  中国的变化激发了安格雷米新的创作灵感,两年后,近千页的小说《中国》出版了,“小说很厚,因为我想说的太多”。安格雷米说。

  希冀留住独特的中国文化印记

  安格雷米先生还是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可谓外交官、作家与学者集一身。二00三至二00五年中法互办文化年期间,他担任法方组委会主席,前后二十多次前往中国,考察他最喜欢的中国文化艺术。

  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力和自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融入现代的表达方式,造就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成功。“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将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个时候中国更应审视自己的传统,保持中国独特的文化,这是我的中国系列小说第一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最近出版的《中国:北京日记一九六三——二00八》中反复强调的主题。”

  在亲历新中国六十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对于安格雷米先生来说,不再是遥远的地理概念或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实丰富着他的生活。(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