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2009年09月15日 09:23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教育部负责人日前表示,从今年开始,将逐步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并先从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这个信息使人想到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脱离农村,走进城市,成为新一代城市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返乡,也是暂时的,或迟或早还会回到城市谋生;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城市者,特别是他们的下一代,就更不会回去了。事实上,现在的经济发展、社会运转和城市生活,早已离不开农民工。既然如此,怎样使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当下,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碍还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面临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受教育程度不够,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没有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往往只能作为廉价的体力劳动者从事建筑、制造、饮食、服务、农副产品销售以及废旧物资回收等工作。更可虑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弃学进城,甚至初中没毕业就加入了农民工大军。由于缺乏文化基础,没有一技之长,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困难,他们也只能走父辈同样的打工之路,继续着边缘化的“城市生活”。

  仅仅把农民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同他们的就业相联系,显然是不够的。就业与生活水平、生存状况密切关联,进而会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譬如,农民工这样长期的、近乎无限供给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劳动就业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建筑业的行业景气;又如,农民工创造了大量的供给,却由于收入低、边缘化而不能作为市民去消费,严重制约了扩大内需;再如,农民工不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很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和文明,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在城乡文明交错的冲击中长大,教育环境差和生活不稳定,会使他们产生身份认同危机。这个人数不断增加的庞大的社会群体长期处在流动的困惑和焦虑状态,是社会和谐的一大隐患,等等。

  对于就业与生活状况的关联,农民工自身已经有所觉悟。新一代农民工中的许多人,宁肯先做收入不高但有技术技能含量的工作,就是为了充实和提升自己,他们知道,“学到的手艺、技术,就是以后的饭碗”,也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必要条件。

  农民工尚且知道文化技术的重要,政府和企业就更应该有长远的眼光。特别是考虑到前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应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了,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城市或企业,更需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安排。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使用农民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企业基本上不考虑劳动力的供给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培训费用,很多地方完全依赖和满足于对中青年劳动力资源的近乎掠夺性的使用。在今天,这种状况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

  为了寻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广东曾有人建议提高外来农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同时严格年龄标准,如一些制造企业规定女工年龄不能超过26岁。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固然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劳动力文化技术构成,但从长远看,从全局讲,却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有“地方保护”之嫌。

  现在,国家将逐步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并且先从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这意味着在农民工进城之前,就有可能接受职业教育,这当然是好事。那么,那些已经在城里的农民工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接受职业教育呢?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是否可以打破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呢?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关系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是某个人的事,那是需要政府承担起责任的。(本报评论员 张刃)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