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五粮液“低薪门”反思国企“限薪令”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从五粮液“低薪门”反思国企“限薪令”
2009年09月18日 08:44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6日,人保部等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份被称为中国版限薪令文件明确规定,国企高管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所有行业央企发出高管“限薪令”。(9月17日《西安晚报》)

  这份饱含良苦用心的“限薪令”,依然没能赢得满堂彩。因为我们还记得,去年年末,金融危机寒潮乍起之时,在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风波与华尔街版“限薪令”构成强烈反差的语境下,财政部也曾紧急出台了一个“灭火”性质的本土版“高管限薪令”,当时是以280万元人民币封顶。不过,实效如何,我们实在不愿多言。因为现在紧随其后的,由人保部领衔推出的这个“补丁”式的限薪令,就是对前者成效最好的补充说明。

  为何,禁令没少发,但现实疗效却老是让人不敢恭维呢?或者说,现在首次明确将高管薪酬与职工工资挂钩,就能在限薪方面取得重大飞跃和突破?恐怕我们仍然不能太过乐观。我们不妨先来做个假设:假如为了不让高管的薪酬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对比,显得太过乍眼,公司年报会不会来个账面上的“美容整形”呢?

  您还别先急着否认,咱们有例为证。就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五粮液调查门为例,略加说明。近段时间,外界纷传“五粮液偷税,被证监会来调查”的消息。五粮液则对此事进行了公告,极力否认偷税。所谓祸不单行,“调查门”一波未平,“低薪门”一波又起。五粮液高管的薪酬又遭质疑,著名财经撰稿人李德林发文,对五粮液高管普遍不足10万元的年薪提出疑问。

  五粮液上市公司董事长唐桥曾以个人名义,一次性购买五粮液股票两万股。“交易价值将近45万元,而从年报上看,唐桥的年薪是6.78万元,也就是说这笔交易花掉了他至少不吃不喝6年的工资。”对于这个“清廉工资单的秘密”,五粮液以“年报上都有”进行回应。

  这就把所有问题都推向了不会说话的年报。在当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限薪令”一出,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为营造出国企高管“与民同苦”的印象,打造出“年薪6.78万元”的清廉工资单似乎并不是难事。而且公众还真没法去核实清查,真有点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这就是“限薪令”力有不逮之处。即便与普通职工工资挂钩,但这部分基本年薪,就算只是如五粮液般的廉洁的6.78万,这也丝毫不妨碍人家一出手几十万的阔绰。这是单位的钱还是个人的?若是个人绩效薪酬,那这绩效才是天价的根源。那么与职工工资挂钩的基本年薪也就成了障眼法了。

  如果没有正确的激励效应,高管的这种隐性收入不彻底断绝,公众不能严格监督,市场化定薪机制、行政任命的用人机制不改变,隐性天价年薪就不绝如缕。没有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亦官亦商的高管拿多少年薪公众都不会心服。

  高管薪酬背后纠结着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市场化程度、公众监督力度等复杂问题,到了必须被重视,并尽早得到改变的时候了。不然,看着清廉的企业年报,看着老总拿着甚至不如自己的6.78万的低薪,公众心情只会更纠结。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