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追求自由幸福的60年历程:从解放婚姻开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人追求自由幸福的60年历程:从解放婚姻开始(2)
2009年09月23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被解放的婚姻

  拜堂那天是1944年8月初八,老妇人还是少女。她当时想,“怎么都是一辈子,熬吧,死了,下辈子不能这样。”

  “解放前女人的地位很低贱”,女孩子“落地就是人家的人”,老妇人回忆说,自己做了童养媳,基本和仆人差不多,吃饭不能上桌,不能出门,生火做饭洗衣服,走路都要低着头,坐下来脚不能伸直。当时流行着几句俗语“女人一枝花,照前照后吃锅巴”,“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她生活的写照。

  但仅仅几年后,她发现,“翻天覆地了”,有些事情似乎不需要下辈子。

  1949年,在满口新鲜词汇的革命士兵和干部的改造下,村庄的层级和财富结构瓦解重构,老妇人的婚姻也是如此——她被告知,解放了,自由了,穷人可以自己做主了。

  这一年,她与“瘫子”离婚。事实上,她并不觉得这是完全出于自主的选择,因为,“瘫子”丈夫被镇压了,离婚成了一个后补的手续。

  但自由是真实的。

  “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存在形式。而革命,从微观来说,就是要革旧时婚姻和家庭的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建国初期社会史颇有研究的河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志永说。

  那些被阻断的婚姻和家庭同样被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关注。该中心博士申端峰研究湖北当地农村基层治理的问题时,意外发现了很多当年的离婚者。这位年轻的博士意识到,聚集式的离婚在基层的治理中也会造成特殊的状态,也是他开始深入研究这个群体,以及当年的离婚潮对乡村的影响。他认为,解放前的包办婚姻有着特定的含义,即“摇篮窝子里结亲”“奶娃子结亲”甚至是指腹为婚,包办婚姻100%是要到位的。当时有一个“传书”的行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家里,就表示女方落到男方家里了,这是命里注定的,不能离婚。所以,在旧社会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离婚,《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政治意义可想而知。

  申端峰的调查发现,新《婚姻法》颁布后,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三言两句就离婚,村里有70%的包办婚姻离婚。日后,这被研究者视为新中国的首次离婚潮。时间大致是从1950~1956年,当时离婚的原因是解决“先天不足”为多,即取消旧社会的童养媳婚姻、盲婚等。此外,一些干部进城后抛弃没有感情的糟糠之妻也占相当部分,累计约有600万对。

  当时的离婚“可不是出于嫌贫爱富,嫌美爱丑,只是为了生活,再婚后也很遭业(方言,遭罪的意思),但两个人都可以劳动”。老妇人显然是在说自己。在与“瘫子”的短暂婚姻里,夫妇并肩劳动如同天方夜谭。

  对于“新婚姻法”,老妇人是受益者,她谈起这段往事,终于显出难得的精气神。她甚至给坐在对面调研的申端峰唱起歌来,一首关于当年新《婚姻法》的歌,她唱之前,提醒说,这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歌,“(女唱)封建制度是一条铁索链,妇女这么受欺骗,男女的婚姻父母包办。(男唱)装袋旱烟倒杯茶,咱来说个知心的话,你的我的婚姻是咋样的?凡是金花配银花。(合唱)凡是金花配银花。(女唱)毛主席颁布的新婚姻法。”

  多年研究建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的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李洪河则表示,在离婚案件中,由女方主动提出的已经占了一定比例。其中,大多是妇女不堪忍受丈夫和公婆的虐待,或不满足买卖包办婚姻而提出离婚。

  李洪河说,在当时陕西省安塞洛川黄陵甘泉富县宜川等6县的档案资料中,1951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法院受理一审离婚案件共291件,占同期民事案件的51.6%,而其中由女方提出离婚者达90%以上。

  此外,女人在婚姻结构中的角色也不再单纯是一个附属品。以江苏省武进县胜东乡为例,在解放以前,荒墩村20户人家,19户打老婆,只有一户不打,因为丈夫是个呆子。但是解放后,一切都不同了,在处理家务和生产问题上,妇女有参加意见的权利,她们也可以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许多妇女们还拥有了家庭经济的处理权,不少媳妇身上有了人民币,上街赶集,合作社入股。过去男人不在家,有人借米讨债,女人在门里答复“没有人”,现在则可做主处理。

  让婚姻自由,不只是让女人成为“解题者”,也是让贫穷的男人获得拥有命题的可能。对于贫困的农民来说,这几乎与需要土地一样重要。毛泽东深知这一点,1930年他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年多以后,中央执行委员会便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1934年4 月8日中执委又颁布了《婚姻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的重要规定包括:一、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第1条);二、实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第2 条);三、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即行离婚(第9条)。

  在建国初期的最初几年,因为新婚姻法的刺激,离婚潮涌动,但事情的另一个极端却是自由泛滥。

  与老妇人同在楚村的付姓老人,1935年出生,有7个孩子。他1951年结婚,当时16岁,当年就离婚,1952年再婚。与同龄人一样,他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典型的包办,他记得那天早晨起来去离婚,然后回家吃早饭,就去参加队里搞的文娱活动,当时叫“出故事”。这位老人说:“当时离婚的很多就像开玩笑,‘别人都离婚了,我们也离婚去’,就把婚给离了。很多就是今天结婚,明天离婚,两个人说笑话就去离婚,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太多了。”

  另一位同在楚村的80岁周姓老人给出当时离婚的理由是,女方的眼睛、耳朵都不好,所以他提出离婚。

  付姓老人回忆,当时管离婚的是区政府的秘书,离婚的很多,排队离婚,“场面好大”。1955年之后,政策就紧了,不简单离。申端峰认为,在这种新的婚姻伦理的确立过程中,国家权力无疑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此后,中国另外三个离婚潮分别出现在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至1989年,以及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期间。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