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的中国记忆(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一个甲子的中国记忆(2)
2009年09月28日 04:02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邮 票 从浓缩到定格

  翻开2009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60年变迁一下子映入眼帘,恍若沿着人民共和国的足迹重走一遍。

  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纪1”就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4”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20世纪50年代蓬勃兴起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和青藏公路通车……一枚小小的邮票,记录的是当年建设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时光流逝,五六十年后的今天,在大江上修大桥早已不是难事,六七十座大桥横卧万里长江,邮电部已顾不上为一座长江大桥出纪念邮票了。新世纪西藏有了铁路,出的是青藏铁路开工和通车的邮票。1960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下水,出了一张特种邮票,如今我们是造船大国,中国造的几十万吨的轮船航行在浩瀚大洋,万吨轮船下水早已进不了邮票设计师的视线。

  世界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都定格在这方寸之间。

  文 物 从零星到浩繁

  星罗棋布、浩若繁星的文物古迹是泱泱中华悠久文明的重要载体。

  半坡遗址、安阳殷墟等重大考古发掘,犹如颗颗闪光的珍珠,串起文献典籍之外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中华文明史;春节放鞭炮、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特有的中华民俗文化,恰似华夏子孙周身流淌的血脉,成为中国气派的雄浑“底气”。

  60年来,文物考古成就斐然。史前时期、夏文化、商周时期、汉唐及其以后各个时期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音符精准的编钟、美轮美奂的金缕玉衣、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为新中国文物考古涂上了浓墨重彩,更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惊叹。

  民俗文化是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国放假,顺应了民间诉求,促使中华民俗文化更加繁荣。无论身在他国异乡,还是本土故园,每逢传统节日,中华儿女都会以相同的仪式举行活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