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舰队航空兵讲述飞越天安门背后的故事(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海舰队航空兵讲述飞越天安门背后的故事(图)
2009年10月09日 13:46 来源:南海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飞机准备起飞
飞行员白海平和领航员赵明月(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特约记者 寇永强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飞越天安门背后的故事

  在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南航部队是代表海军参加受阅的唯一一支海军空中梯队。他们驾驶着15架歼击轰炸机“米秒不差”地飞越天安门上空,而主力飞行员大多是80后——

  刺苍穹,啸海天,穿云破雾来去自如。

  10月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空。由15架“飞豹”组成的歼击轰炸机空中梯队轰鸣着飞越天安门上空。“南海雄鹰”以“米秒不差”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后,展翅向华北某机场飞去……他们就是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歼击机团组成的空中梯队。

  至此,南海舰队航空兵飞行员驾驶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创下了海军航空兵空中梯队阅兵历史上人员最多、飞机最多、编队最大、首次挂弹受阅等四项纪录。

  海军空中梯队,是代表海军航空兵唯一的一支飞行部队。而南海舰队航空兵驻海南某部,则是代表海军参加受阅的唯一一支海军空中梯队。

  华丽现身的瞬间蕴含了多少艰辛和汗水,让我们一起了解阅兵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进入阅兵村的队伍

  2009年4月25日,南海舰队航空兵驻海南某部多个机组凌空北上,成为最早入驻阅兵村的受阅部队。他们跨越11个省(市),穿越5个空域管制区,突破了海军航空兵机动转场距离最远、跨越航空管制区最多的新纪录。

  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日难。从南方到北方边城,气候条件变了。海军空中梯队官兵穿着短袖衣服从海南到北方,光衣服就加了好几次。尽管这样,好多人到乍暖还寒的阅兵村时,因为水土不服,有不少人感冒发烧。

  人会感冒,飞机也会“感冒”。以前,飞机在本场有遮挡棚,来到这边,没有了遮风挡雨的东西。该型飞机上的电子设备特别昂贵,也特别娇气,一遭到雨淋就会“感冒”,因此机务官兵们得给飞机盖蒙布“穿衣服”。 7月中旬的一天,合练结束之后,天气突然变坏下起了雨。飞机刚停稳,机务官兵们赶忙跑上前为飞机盖蒙布。由于被雨淋的时间太长,那一次,一个机务中队有12人得了感冒。

  为了防止老鼠破坏,机务人员还给飞机穿上了“袜子”,用铁皮把起落架围起来,老鼠再有能耐也爬不上飞机。

  练就一手看天绝活

  2007年该团参加一次演习,因部队没有解决“走得动”的问题,等可飞天气等了一个多月,眼睁睁看着人家演习结束,这事成了内部公开的“家丑”。参加国庆阅兵光有热情还不行,还要有实力!突破低气象(指云层厚并且低,能见度低,飞机起降条件比较复杂),实现走得动!这是他们下的第一步棋。还没有等春节过完,他们就把部队拉到低气象地区进行训练,用6个飞行日解决了低气象难题。

  飞行指挥员看天可就是看家本领了。

  海军空中梯队由三个中队组成,副师长白海平和被誉为编队长机“第一领”的领航主任赵明月为一中队长机;团长李军和任永涛为二中队长机;副团长赵劲松和廖德望为三中队长机。

  空中梯队所在的师政治部高树建主任介绍说,阅兵梯队大编队飞行,长机“领头雁”作用非常关键。长机要有审时度势的判断能力,灵活机动的带队能力,精湛高超的飞行技术,准确的领航能力。

  出生于山西太谷教师家庭的白海平,长着一张英俊的国字脸,浓浓的眉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是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副师长,特级飞行员,荣立三等功八次,二等功一次,获得海军飞行人员银质奖章。

  领受了阅兵任务后,白海平先后到4个机场学习调研,对4类37种特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穷尽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处置方法措施,编修了《特情处置手册》,并结合飞行训练进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月的一天,编队相继起飞不久后,天气突然变坏,机场下起了雨,空中1200米到1700米又有浓积云。塔台指挥员师长向建军立即通报,空中编队要尽快降落。按照编队飞行要求,空中编队飞行要做到“米秒不差”到达预定空域,要把握好准时到达的问题。白海平果断下达了命令,在最短的时间内,飞机全部安全顺利着陆。当最后一架飞机降落之后,大雨“哗啦哗啦”下起来了,塔台100米之外看不见飞机。好险啊!

  “米秒不差”的背后

  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海军空中梯队和全军部队一起登台亮相。海军空中梯队由三个飞行中队组成,阅兵时集合起来和其它梯队同场亮相,要达到“米秒不差”高标准。像一个人的一双手那样协调,这比什么都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三个中队组成的15机编队以优美的身姿、整齐划一的队形“米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空中的每一精彩瞬间,不仅浸透了飞行人员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智慧,也蕴含着地勤人员辛勤的汗水和高强度的付出。

  从机务人员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那一刻大家所倾注的努力。

  5月7日。晴。海军空中梯队第一个开飞的日子。

  飞行,飞行,不飞不行。作为转训而来的部队,今天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个飞行日,看得出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今天是我们转场到阅兵村机场的第一个飞行日。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我们经过了3天的维护,把飞机准备好。我们中队17号飞机参训,同志们的心情都很不错。但开飞成功只是阅兵任务的开始。能参加阅兵是毕生的荣幸,很庆幸自己作为团里的一员,我为我的集体感到无比骄傲,但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一切才刚开始。

  ——摘自海军空中梯队机务人员唐极日记

  2009年8月11日 多云 飞行

  今天一早天灰蒙蒙的,雾也很大。拉飞机到起飞线,才发现云底高只有一两百米,以为要先待命,但是我低估了领导完成阅兵任务的决心。

  第一批上去的飞机是三架长机,还算顺利。在第二批次的时候,全团大部分飞机都到了空中,这时我注意到雾越来越大。

  飞机开始降落了,前面几架着陆的飞机姿态都不是很稳定,突然人群发出一声惊呼,15号飞机着地后又跳起来一两米高才再次向着跑道尽头停机坪滑去。紧接着后面的飞机都出现了险情,特别是18号飞机还因侧偏过大和未对准跑道导致第一次着陆失败,紧急拉起后第二次着陆成功。23号飞机更是单机轮着陆,滑行几十米后才把握重心恢复正常姿态。

  经过这一天,我充分体会到了七、八月天气带给领导的压力,带给我们的压力,更明白了国庆阅兵的重要和严肃。

  ——摘自海军空中梯队机务人员邓志远日记

  80后飞行员是阅兵主力

  “师长,我和你合个影好吗?你真是太帅了!”“要说真正帅气的是我们的年轻飞行员!”7月底,到海军空中梯队采访的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的女记者,争着和空中梯队指挥员、海军功勋飞行员向建军合影时,这位师长这样“推销”自己年轻的飞行员。

  领航员张毅是江西省井冈山人,双学士飞行员,领航员。他考入海军工程大学后,当时海军有从学校中选拔飞行员的规定,他一路过关斩将地当上了飞行员。

  副大队长郑峰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他们在某地组织低气象训练,他和领航员张毅是前后舱。那一天,天上下着毛毛雨,整个天空像是扣上了锅底。飞机起飞返场过程中,快到跑道头时,才看到跑道。在地机等待的机务人员感到不可思议。“我们战胜了自己不敢飞的心理,我们战胜了低能见度。”

  万里云天抒胸臆,百尺竿头从地起。飞行员要的就是这种挑战的感觉。张毅说,在空中集合也是他们的重要收获。北方某机场上空,西边是灰尘,东边是海雾。天上云卷云舒,其实上边复杂得很,往往10分钟不到,气象条件就发生了变化,浓厚的海雾一会儿就弥漫过来,让你拿捏不准。为了适应北方某机场上空的气象条件,他们制定了14种出航方法。

  这批“80后”的飞行员事业心都比较强。一大队大队长张健是“80后”飞行员的“兄长”了。他说,“阅兵是英雄的舞台,是智者的舞台,是未来的舞台,是人生的舞台。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舞台,就要无愿无悔,就要做一个智者,做一个英雄,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创造人生绚丽多彩的瞬间!”

  为使命他们默默付出

  使命、职责、奉献、荣誉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困难算什么!大局在他们心中,他们知道孰重孰轻。把出发的行李整理好,把家属和小孩送回老家。好多官兵得知团队转训的任务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长机飞行员、副团长赵劲松的妻子胡晔患病必须马上手术,为了不影响赵劲松正常飞行,胡晔隐瞒了病情。6月21日动手术,她在手术台上躺了4个小时。当赵劲松得知消息时,正准备参加飞行合演。6月23日参加合练飞行时,他取得了队形和准时到达两个5分的好成绩,以此作为对妻子的回报。

  师长向建军也和普通的官兵一样面对家庭的困难。他的妻子王金玲,今年春节后检查患了声带息肉,病情比较严重,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同样是军人的王金玲知道丈夫的时间宝贵,她只能作药物保守治疗,想等丈夫阅兵结束后治疗。可病情不等人,她的嗓子痛得说不出话来,需要立即动手术。5月11日王金玲在北京动手术,向建军利用团队休息时间匆匆赶过去签了字。

  地面指挥员钟民的母亲患了乳腺癌,住院做手术,他只能将照顾母亲的责任交给妻子。飞行员韦磊在加来低气象飞行时,家属分娩时,他仍在飞行训练一线。飞行员李义民的父亲患结肠癌做了手术,他多想回家看望父亲一眼。老父亲得知他参加国庆阅兵训练,反而安慰他好好飞行,不用担心家里。机务3中队23号飞机机械师吴清杰,到阅兵村后患了指甲炎,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不顾疼痛把指甲除去,仍然坚持工作。还有年轻的飞行员们,他们把结婚证悄悄放在抽屉里,和妻子商量好等阅兵结束后再补办婚礼。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作者: 寇永强 纪燕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