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救助队:生的希望给他人死的危险给自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海上救助队:生的希望给他人死的危险给自己
2009年10月16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的船——“北救111”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海上体验,正遇大风来袭,一条散货船左舱进水,14条养家糊口的汉子落入水中……

  没有比水深火热的苦难更大的苦难,没有比死里逃生的欢喜更大的欢喜,没有比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的付出更大的付出,没有比长跪不起的感激更大的感激!在中国海上救助队伍(CHINA RESCUE)数日体验中,我感受了最大的苦难、最大的欢喜、最大的付出、最大的感激!

  海上惊魂夜

  起先的航程波澜不惊,清晨太阳跳出海面露出笑脸,夜晚皎洁的月光伴着满天星斗辉映着船舱,一团团或大或小的海蜇在船舷边掠过,船员为了改善伙食,就举一个大网兜去捞,那海蜇软软的,是城市里从来没有吃到过的,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一艘艘鱼船满载而归,那船舱里装的啥?哦,是满满一舱虾爬!

  我们的救助船(北救111)就这样守护着渤海湾的安宁。

  波澜不惊的航程是这样被打破的。我已经在海上漂了5天5夜,明天我就要结束体验,老实说,船上的生活起先感到新鲜,后来孤独袭来,寂寞难耐,可注定还要让我有更深一层的体验。第5天下午,我从居住的309救助指挥官室来到驾驶舱,船长从桌上推给我两份传真电报,那上面写着:中央气象台发布蓝色预警,渤海、黄海北今夜将有7—8短时9—10级大风,请海上航行船舶做好防风准备。“赶上了!赶上了!”船长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此时,我们的救助船正行驶在渤海外海域前往烟台的途中,船后正拖着一艘被我们营救的滞航驳船,那上面装着海洋钻井平台和3名工人,如果遇到了10级风?我不懂航海,不知危险有多大,但肯定会像游乐场里的海盗船,摇啊摇!短时刺激,长了谁顶得住?如果摇晃的角度超过45度,吓也吓死了!

  往日平静的对讲机此刻也不断响起急促的呼叫声:“北救(北海救助局)111(船),今夜风力很大,请注意安全,做好抗风准备。”“111明白!111明白!”“再会!”“再会!”不知怎的,此时听到“再会”,有点毛骨悚然的味道。

  此时依然平静的海面,不知大风何时而起,危险从何而来?

  夜幕逐渐笼罩了海面,海面上升起了万盏渔火,小小渔船比我们船抗风能力弱多了,他们是没接到通知,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抢风头,赶风尾”,(船长说,风越大,鱼越多),乘机多捕些鱼,卖个好价钱?我不得而知。总之,万盏渔火把黑漆漆的海面装点得分外美丽安宁,也使我的心平静了许多。

  厨房依然忙忙碌碌准备着晚饭,因为船上人多,政委也赶来帮厨,择菜、剥蒜、切瓜,厨师是个实习生,很敬业,乐乐呵呵,每天起得最早,换着法儿给大家改善伙食:山东人爱吃的虾酱了、葱蘸酱了、葱饼了。不知是哪位船员为了排遣寂寞,养了一条小狗,船长饭后总要带些好吃的给它,此时,小狗不知危险将近,仍然在快乐安详地品尝着美味。

  吃过饭,船长一会打开电视,收看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一会上网查询日本海洋气象图。晚上9点多钟,他接到一个电话顿时惊叫了起来:“25米每秒(风速),那是11级风!”原来,此时秦皇岛外海域已经刮起11级大风(比预报的风力大),正在向我们迎头袭来,我刚刚放松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船长抄起电话,向各个舱室下达命令:“今夜风大,大家整理好内务。”随后,我们把会议室的桌椅全部捆扎结实,否则,它们得闹翻天。看着昨天还在开座谈会、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变成了这个样子,感到大战将临。

  驾驶舱里的风速仪在不断变化着,起先在7到8间浮动,后来上了9就再降不下来。船员说海上起风那叫快,一回头的工夫,白浪就从天边涌起,霎时就铺天盖地而来,船舶就会在狂风巨浪中左右、前后、上下颠簸。晕船关真是鬼门关,再老练的水手都抗不过,你只能一只手提着桶呕吐,一只手继续操作。

  这茫茫海夜,真遇了事,直升机无法起飞,别的救援船一时难以赶到,离岸这么远,凭我的水性肯定游不到,附近又没有避风港……

  虽然久经风浪,可船员说,见的越多胆儿越小,一个船员突然惊叫起来:“晃了!晃了!”顿时人人屏住呼吸,等待那天旋地转的感觉!我感受了一下,没有持续下去,说明风还没有起,为了缓解紧张,我们说起了笑话。原来,平时严肃的船长、政委、水手长小时候都是调皮蛋儿,你听,怎么每人都有偷枣、偷瓜的经历,而且下一代顽皮又过当年,说起孩子们,几人哈哈大笑起来……

  此时北京预定的国庆演练已经取消,冷空气正从西北向东南横扫而来,夜半,我昏昏欲睡时,南风渐小,船长说这不是好事,意味着风向正在转为西北,大风将至。睡前,我注意了一下,我出门左转再左转,有一个救生圈。

  凌晨3点半,突然舱内物件的响动将我惊醒,桌面上的东西全都动起来了,那动静比地震大多了,我的第一反应是:“相机别摔了,否则我就拍不了了。”我抄起相机向驾驶舱奔去,我双手拽着扶梯,费力地赶到驾驶舱,船长已经在这里了,他也走着太空步,我扶着沙发坐了下来,我看见,远方的天水线在船舱门顶和门槛间剧烈浮动。水手长全副武装,腿上还挎了一把水手刀,正在带人解缆,再看我们后面的驳船,就像是汪洋中的一片秋叶,在狂风中飘摇,我感到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我们的船头正在掉向西北,迎着风抗风,受风面最小,也最安全。就在我们转舵的一刹那,我看到了熹微的灯光,那是烟台港……

  毕竟已经接近港口,心里踏实了许多,在狂风巨浪中搏斗了3小时后,我们靠港了。

  此时是凌晨6点半,我们沉浸在成功拖航的喜悦中,我当时还不知道:天津塘沽外海域出事了,因为风力过大,一条散货船左舱进水,14条养家糊口的汉子落入水中,派救助船已经来不及了……(先按下不表,后文详述)

  我的船长我的船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经过5天5夜的漂流和一夜惊魂,我和我的船长我的船员加深了理解。船长:王伟,37岁,有15年船上经历,这次已经在船上工作6个月(一年要在船上工作8个月),传奇经历是:一艘油轮起火,1500万吨柴油随时有爆炸、泄露的危险(如果是那样,渤海几十年缓不过来),船上船员已经弃船逃生,当时的情景真是“硝烟,滚滚!火焰,熊熊!”王伟和战友用最快速度赶到出事地点,先用高压水炮控制火势,再在两船起伏接近的一刹那跳上油轮,实施带缆作业,成功将油轮拖到安全水域。还有,冰海破冰营救外籍船舶等等,但这些事,船长不说,听旁人断续介绍的。还记得第一次取得船长信任的时刻是在给后面的驳船挂缆之后:干完活,回到驾驶舱,摘下安全帽,喘着粗气,捋一把汗湿的头发,那一刻,感到很潇洒。“记者来体验生活,真跟我们一起干的,你还是第一个。”不苟言笑的船长终于露出了笑容,紧接着他又略带神秘、悠悠笑着给我透露了一个信息,算是对我的奖励:“你知道这(一指海岸线)上面有什么好东西吗?大樱桃、白黄瓜、苹果、芋头,还有万米白沙滩、江北最大竹林!”我答非所问“螃蟹下来了吗?”“下来了,不过最肥的时令一年两次,中秋节和春节,回烟台,请你吃螃蟹。”

  政委曲家东,47岁,有25年海上经历,这次已经在海上工作3个月,他告诉我:“世上有三苦:打铁,行船,磨豆腐。”家乡还有这样的话:“宁肯到南山当驴,不到北海打鱼。”他尝尽了船员的辛酸:“儿子只要不要饭,就不要当船员。”但救人性命的成就感又让他在散文中苦中作乐:把狂风恶浪比作大海在跳华尔兹。

  水手长王继超,35岁,有16年海上经历,这次已经在船上工作6个月,传奇经历是从翻扣的木壳船和铁壳船下救出渔民7名。他1米83的大个,古铜色的皮肤,腿上常挎一把水手刀,特别有水手的感觉,一次狂风巨浪中在甲板作业,有几十吨水的巨浪向他砸来,幸亏他眼明手快,顺势弓腰蹲下,死死拽住栏杆,没有被砸到海里去,但就这样还是趔趄了一下,脚趾骨折。他最喜欢郑智化的《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他的女儿叫小惠,小惠的爸爸从来不来接他,幼儿园老师很奇怪,后来从媒体了解到王继超他们的事迹,很感动,对小朋友们说:“小惠的爸爸好伟大!”

  潜水员刘文韬,28岁,曾是海军特种大队一级士官,传奇经历是从翻扣的鱼船中救出渔民3名。当时他钻进水中后,摸索着向上找寻,忽然,他摸到了一条腿,“是热的!”小刘心头也一热,然后他看到了一双让他终生难忘的眼睛,那双眼睛也看到了他,正在由惊惧转为狂喜,“那双眼睛”告诉他,还有两个“活的”,但小刘看不到他们的脸,只能依稀看到蜷曲在船梁上泡得又白又肿的胳膊、腿。小刘试图给“那双眼睛”戴上呼吸器,可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玩意儿,刚戴上,就拼命扒下来,小刘无法,将自己救命的水下电筒交给他,抵御黑暗,自己则钻入水下,上救助船想别的办法。此时在海浪的撞击下,翻扣渔船舱口已经被漂浮的鱼网、棉被封得严严实实,没有手电,小刘眼前一片黑暗,他感到了恐惧:“万一找不到舱口,就会和渔民一起……”小刘不敢想下去,只是用尽全身气力,扒开一团团乱麻,终于找到了舱口。

  随后,小刘换了一套潜水服(这种潜水服无法与地面联系,但可以脱下头盔,教渔民戴呼吸器),重又潜入水中,一个、两个、三个,小刘和战友一共救上三个!渔民上了救助船,看到了一大片橘红色(救助船员),穿着橘红色的人把他们搀到甲板上,盖上暖和的毛毯,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面条,渔民们用残存的气力哭着、喊着,用中国人最崇高的礼仪——磕头叩谢着:“又活了!又活了!恩人哪!恩人哪!让我怎么感谢啊!让我怎么感谢啊!”稍微恢复了一点体力,一个获救小伙儿用最浓重的胶东乡音给家里打电话:“爹、娘,船翻了,差点死了,被北海救助局给救了!”

  看不到电话那面的情景,我想,小小渔村一定沸腾了!在恐惧中煎熬的亲人一定喜极而泣了!那一刻,党、政府、百姓的心贴得如此之近!

  船长终于食言了,他没有请我吃螃蟹,也没有带第二天开学的儿子出去玩儿。将驳船拉回来后,就接到了新的命令,到位于大连、烟台间的3号位待命救援,望着他们迎着风浪远航,想起了水手的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要风雨兼程。”无论是风雪弥漫的冬夜,还是暴雨倾盆的黎明,当别的船舶纷纷返港避风,他们却要迎着惊涛骇浪,驶向风暴中心,为的是营救水深火热中的生命!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谁是最帅的人

  书接上段,大风来袭,一条散货船左舱进水,14条养家糊口的汉子落入水中,派救助船已经来不及了,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潘伟率领的两架直升机分别从蓬莱和大连紧急起飞,飞临出事海域。

  透过舷窗向下望去,只能看到沉没船舶的桅杆和在狂风巨浪中散落四处、随波起伏的人头,救生员王军钻出机舱,垂下绳索,就像李宁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样走着太空步,一步步接近5个抱在一起的落水者,一个不知是浪还是涌的巨大水流把他打入水中,他屏住呼吸,默默数到十,终于钻出水面,来到落水者跟前,5个人一起抱住了他:“就知道你们会来的,我们一直在坚持!”王军连忙劝说大家不要着急,一个一个上,都能获救。王军、李允楠和另一架从大连起飞的飞机一共救起12人(其中1人已经遇难),另外两人,1人遇难,1人失踪。

  我告别了救助船,立即赶到飞行队,此时潘伟他们(见左下图)刚下飞机,一身疲惫,救了11人,却不像往日那样兴高采烈,郁闷来自那具遗体的处理。

  在飞机上,善良的救生员李允楠一直在做人工呼吸,其他获救者被感动了,含着眼泪说:“你已经尽力了,别救了,人已经走了。”可小李还是不放弃。

  一到机场,就拨打了“120”,“120”说,只管活的,不管死的。再打当地民政局电话,当时正是星期天,民政局无人接听,再找殡仪馆,殡仪馆说,先交3000块钱押金吧。救人要紧,出发时走得急,谁身上带着3000块钱?这样一来,机场不仅连顿饭都没管,还不让他们走了……当然,最后这些事都协调解决了,但却在小伙儿心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下午,机组成员情绪好了些,飞行队书记付俊为大家接风洗尘,众人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救生员是最危险的,海上救援,救的最多的是船,可稍有不慎,直升机的缆绳就会和桅杆、天线绞在一起,不仅救不了人,直升机还会被拽入大海,机毁人亡。碰到这种情况,规章要求必须立即割断缆绳,牺牲救生员,保全机组。

  一次,潘伟机长就遇到这种情况,直升机已经被风浪中的小船拽得摇摇欲坠,机上人喊着“割断缆绳!割断缆绳!”如果真的割断缆绳,机长没有一点责任,可救生员就会和渔民一起葬身大海,但,如果不割断缆绳,极有可能……可潘伟舍不得放下一个弟兄,他作出了艰难的抉择: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他让绞车手尽量把绳索收拢,他看清了,绳索是顺时针缠在桅杆上,于是他冷静地控制着飞机,沿逆时针方向环绕着桅杆飞行,一圈、两圈……绳索终于打开了,救生员和遇险渔民都获救了。

  这天参加救助的机组成员,每个人手中都救过100多条生命,队长兼机长潘伟,40多岁,是队里老大哥,救的人也最多。多少?加上今天救的11人,正好是220人!老百姓说,积德行善的人下辈子转世,也不是一般人。

  绞车手曹煜,31岁,海军特种兵出身,当救生员时就创造了单人、单机、单次救助20条人命的纪录。一次,救上来一个小伙儿,紧闭着双眼,已经奄奄一息,曹煜是学医的出身,知道此时该怎么办,他左右开弓,“啪啪啪!”,一边抽打着小伙儿的面颊,一边大声喊着:“睁眼!睁眼!坚持!坚持!”小伙儿用尽全身气力,睁开了双眼!

  随后,曹煜再次纵身跃入波涛汹涌的水中,救上来一个老伙计,一上飞机,老伙计扑通就跪下了,然后伸开双手给曹煜看,因为死死拽住缆绳,两只手的皮全都磨掉了,已经血肉模糊,紧接着老伙计又说了一句话,把极度疲劳的曹煜逗乐了:“我这是第二次被你们救上来了!”

  另两位救生员王军和李允楠,都是80后,都有海军陆战队经历,都是帅小伙儿。在我感受他们的善的同时,还感受了他们的美:每当救生员从百米高空跃入水中,营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他总要伸直右臂,用手掌和小臂不断向上挥动,示意绞车手:现在可以收缆上升了,那是象征着生命获救的挥手啊!最帅!!!

  美总是和善联系着的,这帅不是玩儿出来的,是舍生忘死、赴汤蹈火营救生命的精神之光!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的救助直升机机长、绞车手、救生员,他们是最帅的人!

  我的感言

  潜水员小刘告诉我,他营救的遇险者多数是因为自然原因遇险,也有人为原因。一次在倒扣的船舱中传来呼救声,可潜到水底一看,却找不到人,后来发现了一个被紧紧捆住的舱门,打开一看,看见一个被锁在里面的人。原来犯罪嫌疑人利用事主贪小便宜的心理,骗其到远海交易廉价柴油,抢了钱还不算,又将事主舱门紧锁,拉来拽去,试图将鱼船搞沉,也是事主命大,船翻了,可就是没沉,后来被好心人发现报了警,被小刘他们救了。都是人,人性相差何其远尔?救人的人何其善也?害人的人何其毒也?

  更多的是感动,救生员曾经救上来一个特殊家庭,70多岁下肢瘫痪的李盛隆老师和他收养的4个孤儿。洪水肆虐,4个不到10岁的孩子只能奋力将老师托到屋顶,洪水不断上涨,眼看着就要没过房顶。危急时刻,救生员从天而降,可催人泪下的一幕发生了:4个孤儿谁都不肯先上飞机。救生员又是感动又是着急:“你们放心吧,一定把你们和你们的老师都救上来!”机舱摄像留下了这感人一幕,从老师开怀的笑声中,从孩子感激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国家救助制度带给不幸人们的温暖。

  当记者真好,可以记下你的感动,可以记下你的愤慨,写出来,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我们的感动!我们的愤慨!

  《微观中国》所要记录的,应该是那样的东西:当你采访归来,你不必借助网络,亦不必借助材料,你甚至不必借助笔记,始终在你眼前浮动的,始终在你心头激荡的,是那些终身难忘的情景和场面!稍一回忆,便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

  链接

  1999年11月24日,在烟台海域发生“大舜”号滚装船特大海难事故,导致282人遇难。这一事件使大家意识到国家必须有一支海上专业救助队伍。

  中国海上救助队伍是国内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如今,中国沿海已设有三个救助局、三个打捞局和四个救助飞行队,拥有近万名职工,在北起鸭绿江口、南至西沙海域,共设立21个救助基地、7个航空救助基地,除了船舶、飞机外,还有18支应急反应救助队随时待命,在沿海水域初步形成了海空立体救助体系。他们的宗旨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2003年体制改革后的这几年,共救助海上遇险人员18834人,年均救助3139人;救助遇险船舶890艘,年均救助船舶约148艘。(严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