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面对未富先老等诸多挑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面对未富先老等诸多挑战
2009年10月26日 09:17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重阳节的来临使得老年人的问题再度受到重视。在近日召开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部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将老龄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回良玉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各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要通过此项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前强烈。而与此同时,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还存在着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发展滞后等薄弱环节。将老龄问题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将有利于促进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福利、社区服务等应对措施上的完善。与此同时,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启动,也必将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

  来自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的消息称,10年中我国老年人口增长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发展到三四个人中就有1个,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传出的这一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出现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7%,那么该国家就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比例已达11.21%;2001年,65岁以上人群比例也将达到7%。也就是说,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对此,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不无担忧地说:“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任季萍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养老保障的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其次是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老年人问题涉及到几种社会关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亲属以及社会所有人,因此才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从长远来看,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陈劲松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龄化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遭遇的一大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近日的讲话中将老龄问题表述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此,陈劲松的看法是,“之所以将老龄问题提升到如此高度,是因为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几种社会关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亲属以及社会所有人”。

  陈劲松分析说,中国人讲究颐养天年,大家都希望晚年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对于老年人的亲属来说,家里老人的生活问题是一件大事,老人生活得好整个家庭都会和睦,老人问题没解决好,整个家庭都会因此而不和谐。放到整个社会层面来讲,任何人都会老,大家对于自己老龄的生活有意无意地都会形成一个期望值。如果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情绪。

  来自民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空巢家庭”正在逐渐增多,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郁抑、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他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障碍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也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陈劲松认为,一个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会让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让很多社会问题消弭于无形,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而要实现和谐的目标,有三方面的问题必须着重注意:

  首先是老年人的安全问题。陈劲松说,一些地方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老年人病了甚至过世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这都是与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的。社会各方应当对广大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次,提升老年人的权益和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但这一传统一度有所失落,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现在已经到了重拾的时候,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在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应当发掘老年人这个群体自身的潜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老年人其实还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能力,应当充分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也能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和谐”。

  陈劲松还认为,维护老龄化社会和谐的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来自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要结合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认真研究制订和完善老龄事业发展和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养老、医疗、福利、社区服务等老年保障法规、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完善,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韩丹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