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被死亡”让国家基础数据失真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评论:“被死亡”让国家基础数据失真
2009年11月04日 09:5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面对“被死亡”的现象,我首先要说的是更广泛层面上的国家基础数据失真问题。如果全国农村都像报道的村干部那样,人口登记系统会遗漏多少人?数据失真问题又会产生多大的危害?

  在河南郸城县一些地方,竟有不少人神秘“被死亡”。记者调查的一个1800多人的行政村,就有300多老人户籍被注销,至今仍有200多人没能恢复。据调查,这些村民的户口是1998年被村里注销的,当时村里为了截留村民上缴的提留和集资款,就把这些老人的户口按照“死亡”上报到派出所。(据“中国之声”报道)

  其实,相关报道反映的现象在我国以不同形式广泛存在,笔者作为经济研究人员早已见怪不怪了。

  不难想象,那里的干部为了“集体利益”(抑或自己的利益)既然敢在派出所把活着的人的户口注销掉,也敢让统计人员作假,敢对上级说假话。对此现象,我首先要说的不是事件中直接看到的正义与邪恶问题,而是更广泛层面上的国家基础数据失真问题。如果全国农村都像报道的村干部那样,我们国家的人口登记系统会遗漏多少人?各种各样的数据失真问题又会产生多大的危害?

  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要实现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良好管理,都应以基础数据的基本真实为前提。国家的人口、土地、资本规模和构成,国家主要产品的产出规模和构成,以及国民产品的分配与使用情况等,都应该是国家的基础数据。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让这些数据完全真实可靠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则很不应该,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反思和警觉。

  河南周口市发生这样的现象,从全国角度看,必然产生数据的系统性偏差问题,因为当地干部荒唐造假的理由在其他不少地方也同样存在。所以,我们不要把它当做一件偶发事件谴责一通了事,应该想一想与此有关的更大层面的问题。

  尽管国家重要社会经济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发布方面的工作在近几十年里有极大进步,但是,同样要承认,国家基础数据工作还远不完善,也远不能适应对社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

  引起国家基础数据失真的原因,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两方面的原因都不可忽视。

  在技术方面,有的是统计成本太高,没有办法得到可靠数据,比如一些极为偏远的地区。但也有的数据失真与统计技术和概念的缺陷有关。例如,我们经常讲城市化率多少多少,那么,我们划分城乡的依据合理吗?我看不尽合理。现在,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反哺农业、补贴农民,可是,谁是“农民”?是9亿左右的户籍农民还是常住在农村的人口?抑或是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从实践看,不少补农资金按照户籍搞了平均主义,实际上造成了不平等,降低了国家资源的配置效率。解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问题,正确定义“农民”,早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似乎仍没有什么好办法。

  社会经济体制对国家基础数据质量的影响更值得注意。在实践中,我们有一个数据“两张皮”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我们有相对可靠的抽样调查和社会经济普查数据,用来向社会发布。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又层层编制和上报另一套数据,并在决策、奖惩以及资源分配工作中以其为依据。正是两个原因,河南周口农村的一些干部才做出那样的事情来。因为计划生育对干部的“一票否决”,就有干部会隐瞒涉及人口数;因为社会综合治理的“一票否决”,就有干部隐匿群体性事件而不通报上级政府,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这次河南周口农村披露出来的现象,只是因为“把活人说死”,才引起人们注意,其实,相关现象早已是一个官场的不良“潜规则”,我们不过熟视无睹而已。

  问题摆在那里,我们还要“开药方”吗?不必了。慢慢解决吧。陕北民谚云:不怕慢,就怕站。中国人不笨,就怕有了想法也不去做。(党国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