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12年仍靠围追堵截管城市 城管遇"内忧外患"(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试点12年仍靠围追堵截管城市 城管遇"内忧外患"(2)
2009年11月16日 07:50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突围:北京的“大城管”探索

  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各地开始以“柔性执法”来重树城管形象,各种“创新”应运而生。有的城市发明了“眼神整治法”,有的城市组建了“老太太执法队”,急于改善形象的城管,被网民调侃为患上了“强迫症”:“不仅强迫做好事,有的地方还强迫城管队员每天写一篇毛笔字、一个月背诵10首唐诗。”

  身处一线的老李认为,城管不能光靠态度解决问题:“一旦执法人员砸掉了人家的饭碗,就跟人性不人性没有多大关系了。在利益面前,态度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有城管队员直言,没点儿“力度”,根本完不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完不成任务,考核就通不过,在现行考核体系下,文明执法犹如秀才遇见兵。

  另一种思路是:强化城管权威。今年9月,广州在“大部制”改革中,设立了隶属于公安的城市管理特勤大队,即“城管公安”。

  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这些改进的成效均被怀疑。正如一些网民质疑的,当“追打、暴力”成为城管的社会代名词时,这就不是哪个具体城管人员的问题了,而与城管的制度设计有关了。

  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个课题组,提出了“大城管”方案,一度被媒体热议。其核心内容是: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一把手”,统筹各职能部门,实现城管的管理权和执行权的统一。该项目负责人翟宝辉说,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在资源充分整合的情况下,为很多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让专家们兴奋的是,本市城管变法中的“崇文模式”和“顺义模式”,或多或少的实践了“大城管”理念,触及了体制和职能问题。

  崇文模式:放权街道

  过去,队员们执法回来,先跟王建华汇报 “没出什么事”。如今,冲突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少。在崇文区,城管执法已不再是城管一家的事了,公安、工商、消防、卫生……所有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都要参与。穿着各式制服的人组成综合执法组,每个执法组40余人,由街道办主任担任执法组“组长”。

  “过去街道只是考核员,现在成了指挥官。”王建华介绍说,街道综合执法组有“四全”:全权,享有全部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力;全时,24小时全天候巡查监管;全管,管理一切违法现象,没有盲点;全责,考核落到街道,街道负全部责任。

  在2009中国城市管理发展年会上,这种把城市管理放权给街道的新模式,被誉为“城管突破”,获得了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

  崇文区的相关负责人形容,综合执法队就像个有力的拳头,使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仅一年时间,在城八区市容环境卫生考评中,崇文从靠后的位置跳到了第一。去年,北京全市城管执法系统考评中,崇文也是状元。

  “各执法部门被绑在一起由街道考核,很多顽疾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王建华认为,“联席执法”调动了各职能部门和街道的积极性,也推动了从突击整治向长效治理的转变。

  顺义模式:强化监察

  相对于崇文在“怎么管”上的突破,顺义改变的是“管谁”的问题。

  奥运会后,城市环境和秩序出现了“反弹”,这让顺义城管大队大队长周霆钧睡不着觉。反思奥运期间各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周霆钧觉得,城管管谁的问题应有所转变。

  城管该管谁?形象地说,孩子不学好,是打孩子,还是教育家长?周霆钧认为,教育家长更重要。“许多城市顽疾是政府不作为造成的,城管可以依靠监察手段,整合街道、乡镇、工商、市政等部门的资源,督促行政作为。”

  今年顺义城管开始试水这一理念。对于有影响、难度大的、因不负责任、管理不到位出现的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主管领导发送《责令改正通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揭发”管理漏洞。

  “刚收到城管大队发送的《责令改正通知书》还真有些不适应。”顺义区石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明远说,镇长把城管“挑错”的照片,在大屏幕上逐一播放,给他们很大压力。

  “监察”要想让各单位买账,制度保障的“尚方宝剑”必不可少,在拆迁问题上,城管大队就拿到了这么个《实施意见》。 该实施意见提出:区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城管牵头协调各部门,履行查处违建的监察执法职能。在城管监察下,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电信等部门要切断对违建的服务。公安、工商等部门不给违建办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手续。 该政策实施后,有效切断了通过违建赢利的途径。今年上半年,顺义拆除违建80多处,10万余平方米,超过去年全年。

  这一模式被媒体称为“城管管官”,70余家媒体采访了周霆钧,专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虽然受到置疑,但周霆钧仍告诉记者:“将‘大监察’制度化的探索,仍在推进。 ”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