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民族千秋万代 朱镕基甘当京剧“吹鼓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文化关乎民族千秋万代 朱镕基甘当京剧“吹鼓手”(2)
2009年11月19日 23:03 来源:福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愿意尽力提供帮助,为福建京剧院出一把力。”

  从2006年开始,朱镕基几乎每年都来福州,与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见见面,考察一下他们的进步情况。即使没来福建,他也时时处处牵挂着福建京剧院的那帮年轻演员们。他多次说过,如果需要,我愿意尽力提供帮助,把京剧艺术事业向前推进。

  朱镕基为什么如此关爱福建京剧院,厚爱这帮年轻人?京剧院演员们的回答都很相似:他是全身心地喜欢京剧,急切想看到国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在年青一代中得到传承。而在福建京剧院,他看到这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心中,涌动着对京剧最纯真的爱和激情。

  有个细节让大家记忆深刻。有一次,院里的年轻演员张召君和黄嵩一起表演《李逵探母》,朱镕基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按说,这是一个老段子了,有多少名家演出过,可朱镕基竟然为两个“80后”小年轻的表演而垂泪。事后,朱镕基说,表演最重要的是要入戏。这两个孩子是用真情在表演,那种发自内心的悲苦之情感动了他。

  福建京剧院这20多年,主要招了三拨演员,90多人。2006年时,最年轻的还不到18岁,平均也就23岁左右。

  年轻人多,就没有“老戏班”的论资排辈,大家都把劲用在练戏上。有些不到20岁的小演员,也可以当主角,这在其他剧团是少见的。

  今年2月,朱镕基在深圳见到福建京剧院的演员时说:“我为什么愿意为福建京剧院出一把力呢?我觉得孩子们素质很好,再用心培养,把他们引入一个正道,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燕守平说,朱镕基在北京时,心里一直牵挂着福建的这些孩子,经常问起他和马小曼,最近福建那边有没有消息?孩子们有没有进步?只要听说剧院有人来北京,总会交代要和他们聊一聊。朱镕基还会把演员们的排演录像带回去看,了解每个演员的特点和学习情况。

  2006年底开始,福建京剧院陆续派出年轻演员,到北京学习深造。朱镕基听说后很高兴,嘱咐有关同志要关照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遇到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这种厚爱,既令人感动,又催人奋进。新凤凰剧院投入使用后,有了好场地、新舞台,演员精神大振,福建京剧院先后排演了《杨门女将》等5台剧目和《宇宙锋》等20多出传统折子戏。

  戏多了,福建京剧院的关注度也高了。去年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节时,《北风紧》一炮而红,让大家对福建京剧院刮目相看。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有关节目组专门到福州,录制了《北风紧》、李盛斌专辑,还有一个折子戏系列,分三期在央视11套的《空中剧院》中播出。

  朱镕基不仅关心福建京剧院年轻演员的培养成长,还特别关心在全社会弘扬京剧国粹。这几年,在他的影响下,福建京剧院坚持低票价的原则,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京剧。他们还常年深入校园巡演,广受欢迎。2007年,剧院还开办了少儿京剧培训班。今年暑假,法国艺术学校学员也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京剧艺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净化人的灵魂,朱镕基喜爱京剧、学习京胡决不是单纯的个人爱好,他是希望通过对京剧的推广,通过对京剧国粹的弘扬,带动对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燕守平说。

  二 关爱

  “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我给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苦练,学京剧没有捷径好走。”

  朱镕基对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苦”字。他总是叮嘱大家,没有勤学苦练是成不了伟大演员的。学京剧要不怕苦,特别是要苦学、苦悟、苦练。

  朱镕基十分看重京剧的传统戏。他告诫大家:“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坚持练传统戏,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琳琅满目的名家流派,为京剧铸就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燕守平认为,培养京剧人才,必须从苦练传统戏抓起,这是绕不过去的弯,朱镕基要求青年演员苦练传统戏,这是按京剧规律办事。

  唱老生的张萌是第一个被“抓”的。他2005年进福建京剧院,第一次见到朱镕基时,不过19岁。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很羞愧。那天轮到他唱时,朱镕基先问他会不会唱《洪羊洞》,他答不会;再问会不会唱《失街亭》、《搜孤救孤》,他还是不会。朱镕基就纳闷地说,你是唱老生的,怎么连这些传统的老生戏都不会唱呢?

  一席话,点醒了张萌,从那以后,张萌开始一出一出刻苦练,慢慢积累起“家底”,如今已经成了院里的骨干。

  批评归批评,朱镕基还是牢牢记得他。今年2月,福建京剧院应邀到深圳演出,朱镕基点评时,还特地点名说:“张萌!你一定要用功学,一定要使出吃奶的劲儿!”这句话,也成了大家监督张萌用功的鞭子。

  朱镕基要求苦练,更要求认真。在他面前表演,大家都不敢马虎,因为他的眼睛很“利”、耳朵很“尖”。25岁的花旦李海宁说,有一次唱《廉锦枫》,结束后,朱镕基马上指出刚才演唱中的一个不足:“‘蛟螭(chī)’这个词,在京剧演唱中,要唱成‘蛟螭(qī)’,而不能再读‘螭(chī)’。”

  弹月琴的田文彬也被“抓”过。有一回,乐队合奏《迎春曲》。音乐刚一停下,朱镕基就朝她走过来,说:“你刚才错了一个地方。”田文彬心里明白,刚才自己确实弹错了一个音符,没想到被朱镕基听了出来。

  三年下来,年轻演员们不仅积累了许多熟练的传统戏,而且养成了严谨认真的艺术风气。这要得益于朱镕基的“苦口婆心”。

  金于贤说,朱镕基对这些年轻演员爱得很深,抓得很紧,监督也很严格。

  有一次,朱镕基即将离开福州前,还与演员们作了次语重心长的谈心,他说:“我给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苦练,学京剧没有捷径好走。你们材质很好,要好好珍惜,勤学苦练传统戏。学习挺苦,也有曲折,你们一定要下工夫,坚持住,成为伟大的演员!”这番话,大家都铭记于心。

  “这样改一下,不就把整个戏的思想性提高了一大步嘛!”

  福建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北风紧》,如今在全国连获大奖,每次演出,都是掌声满场。演员们由衷地说,最该得到这掌声的,是朱镕基。

  2007年,在刚刚整修一新的福州凤凰剧院,朱镕基第一次观看了《北风紧》。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他兴奋地走上台,站着评点,一连说了42分钟。

  朱镕基一开口,就称赞说:“我刚才看了一出好戏,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随后,朱镕基的点评直指剧本的主题。他明确说,整部戏的主题要调整——“这个戏,主题思想不必一定要突出养育之恩、知遇之恩的矛盾,我们中国还有另外一个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思想,以人为本。这样改一下,不就把这个戏的思想性提高了一大步嘛!”

  接着,他提醒演员们说,你们唱得都不错,但感情还没有完全倾泻出来。必须谨记一点:你们在戏里已经变成这个人物了,要唱出感情,放开一点!

  朱镕基还要求大家注意舞台效果:音响太响,灯光不能太暗……

  当时,作为主演的田磊就站在朱镕基旁边,清楚地看到他的额头、后背渗满汗水。满场700多位观众情不自禁地不时鼓掌叫好,所有人都被他热情而专业的现场点评深深打动。

  当天即兴评点之后,朱镕基晚上回去又把思路整理了一番,第二天就召集《北风紧》的主创人员开会,专门讨论如何提升主题思想。

  此后,《北风紧》展开新的调整和编排,朱镕基也不时给予指导和评点。

  刘作玉回忆说:“《北风紧》这出戏,朱镕基盯了两年,倾注了很多心血,亲自帮我们调整唱腔、修改唱词、讨论布景,连小细节他都不放过。”

  2008年,《北风紧》要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了,朱镕基就与在京出差的刘作玉再次详细商讨,讨论排练中的一些细节。当听说《北风紧》要更换布景时,他详细了解了成本与效果,叮嘱不要追求大制作,要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着力在表演和唱腔、人物情感的挖掘上下工夫。

  随后,朱镕基又细看了一遍《北风紧》剧本,并给刘作玉写了一封亲笔信,针对剧中的两句唱词,提出修改意见。一处是,原文的“金国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自然也要知恩图报”,改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臣子之义”。另一处是,原文的“北魂南归兮,亦两难”,改为“北雁南归兮痛断肠”。

  这个“北雁”,后来成为二道幕上的大背景,贯穿全剧,许多观众称之为最具冲击力的戏剧背景之一。

  修改后的《北风紧》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梅兰芳的关门弟子胡芝风看过《北风紧》后称赞说:“主人公施宜生为了宋、金两国百姓的安宁,用生命换来了两国之和,人物的悲剧命运、百感交集的人生况味,回味无尽。”

  京剧艺术评论家在专业杂志上评价道,新编历史剧要想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关键在于出人、出戏。《北风紧》立意高、演技棒,既出剧目,又出人,是京剧新编戏成功的典范。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