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干部选拔一刀切“低龄化”充满歧视与幼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干部选拔一刀切“低龄化”充满歧视与幼稚
2009年11月23日 14:4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今的干部,许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所谓“三门干部”,20几岁大学毕业,在机关里泡了几年,遂以如此历练被委以重任;又身怀年轻之“宝”,过关斩将,一路腾升。对这样的干部和这样的选拔任用原则,若人们不放心、不服气,甚至有些微词,恐怕也不算什么大不敬。

  近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据《羊城晚报》11月22日)

  这个意见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步入正常、科学的轨道非常重要。干部年轻化已经推行了几十年,效果如何,不敢妄加评说。但什么事情都怕“化”,一“化”就不免跑偏变形走极端。干部年轻化也概莫能外,习见的弊端就是“一刀切”和“低龄化”,而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又互为因果。

  何谓“年轻化”,何谓“低龄化”,言人人殊。但它们大约都只是一个相对性存在,或许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明晰的界定。与七八十岁的人比,五六十岁的人就算年轻;若五六十岁的人在总量中由少数变成了多数,也就是“年轻化”了。但不知从何时起,任职年龄出现了十分具体的界线,比如任什么级别的干部,原则上要在多少岁以下。从上往下这么一推,到了比较基层的所在,就必然出现所谓“低龄化”。20几岁的县长,30岁出头的副厅级干部,40岁不到的正厅级官员,至今已不觉新鲜。

  坊间流行语曰“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谓之为从政要素。但有意于仕途之人把年龄当个“宝”,首先是因为组织人事部门把年龄当成个“宝”。年龄不过是一种生理表象,青年未必比中年人更现代,中年人也未必比青年更保守。然而,组织人事工作却把年龄搞成了原则,于是年轻就从比较优势变成了绝对优势,不那么年轻也就从比较劣势变成了绝对劣势。现在有些地方或部门,若30几岁还没有做到“正处级”,就不免有迟暮之感;若40几岁还没有做到“正局级”,又不免有途穷之叹。一句伤感的俏皮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年龄这个法宝被高高祭起,你既然已是不再符合年龄要求的“前浪”,自然得为比你更年轻的“后浪”让路。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奉行年龄原则,且抬到“一刀切”“一票否决”的高度,从世界范围来看,大约都是比较罕见的。但这个原则既充满歧视,也充满幼稚。主张年龄是个“宝”的人,总心仪于奥巴马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美国总统。这当然是事实,但他身后的团队,比他年纪大的多的是;而且,人家竞选大小职位,似乎也没看到把年龄原则凌驾于人权原则之上。比如美国的里根,是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已经69岁;1984年连任成功,已经73岁了,他的高龄并不是问题,反而成为经验的象征。以年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杠杆,其消极后果之一便是队伍的“低龄化”。而“低龄化”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则出现执政的“幼稚化”也并非不可能。

  干部选拔任用以年龄为原则、为门槛,除特殊历史时期具有一定合理性,基本上没有正面价值,也是对干部成长规律的极端蔑视。韩非说得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个人从“州部”、“卒伍”起步,到当上“宰相”、成了“猛将”,虽未必很老,却一定不会是“低龄化”。如今的干部,许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所谓“三门干部”,20几岁大学毕业,在机关里泡了几年,遂以如此历练被委以重任;又身怀年轻之“宝”,过关斩将,一路腾升。对这样的干部和这样的选拔任用原则,若人们不放心、不服气,甚至有些微词,恐怕也不算什么大不敬。(滕朝阳)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