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血铅事件千余儿童中毒 将整体搬迁所涉村庄(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河南血铅事件千余儿童中毒 将整体搬迁所涉村庄(2)
2009年12月02日 09:37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经济发展与村庄搬迁

  “‘血铅超标’事件屡屡发生,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都蕴含着‘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利益之争。”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济源市此次“血铅超标”事件也不例外。

  事实上,济源市由一个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冶铅工业的迅速发展“功不可没”。济源市不仅拥有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3家全国排名前5位的大型铅冶炼企业。其铅工业收入亦占据济源的“半壁江山”,可谓济源的经济命脉——2008年,该市铅企主营业务收入254.6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0%。

  “像柿槟村这样的富裕村在我们这可不少。”一位原豫光金铅的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你看那些成排的小别墅,都是十几年前盖的,家家户户跑运输的很多,而这一切和铅锌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不仅如此,“除了豫光金铅是改制的国有企业外,在承留镇道路两旁星罗棋布的铅冶炼厂,大部分也是周围村民以集资、入股方式建起来的,农民都持有一定的股份,金利铅业、万洋集团都是这么回事。”上述人士如是评价。

  不过,面对环保的巨大压力,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功名”难抵“挫折”。

  数日前,数百名村民围堵了被认为是重要污染源之一的豫光金铅各个大门,要求其停产。

  目前,随着当地政府应对“血铅超标”事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多数村庄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过,《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问题的解决远非如此“简单”——据悉,在专家环评意见和群众意愿的双重影响下,济源市欲斥巨资对防护区内的村庄实行整体搬迁。

  不过,虽有孩子“血铅超标”的“切肤之痛”,但是对于“整体搬迁”,大多数村民却有着复杂的心情。

  “光柿槟村的搬迁就是个大难题。有的村民坚持不搬,有的村民愿意搬迁,很多细节问题难以协调。”济源市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坦陈,柿槟村与“豫光金铅”仅一路之隔,是济源最富裕的村庄,村里有货场、煤炭运销,还有铁路专线,仅村办企业每年产值就达八、九亿元,年纯利润2000多万元。“搬走的话,很多收入都没了。”

  某铅企的一位高管则直言,“现在,问题的实质不是村庄整体搬迁,而是1000米防护区之内的村民已经出台了解决方案,得到了补偿,有意见的是1000米防护区外的村民,认为得不到补偿。而对于防护区村民的搬迁,我们也是支持的,像厂区周围的这些土地,我们准备以每亩每年1350元的价格租赁下来,种上的防护林,还归村民所有。就这样做,一些村民还是不愿意搬迁。”

  “俺村不在1000米的防护(距离之内),没有给俺村补偿,搬迁计划也没有下来。”老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可是俺村也确实受到了污染,现在村里的小孩大部分都超标,政府说到元月份之前给俺个说法(解决方案)。”

  此前,佃头村村民也曾围堵豫光金铅讨要“说法”,“1000米的防护区里、外的‘标准’不准。”村民们毫不讳言。

  事实上,有“怨言”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村民,“这次关停,俺厂损失了一个多亿,我们也是按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在执行,现在说关就关,俺的损失咋解决?闹吧,这些损失和入股的人(农民)的利益也是连着呢。”上述铅企的高管直言。

  “不同标准”差距下的后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2000年左右,由于投资百万元左右就可以建设一个小型铅冶炼厂,再加上技术门槛不高,济源市的小型铅冶炼厂可谓“遍地开花”。承留镇道路两旁林立的铅冶炼厂即是当年投资狂热的见证。

  “济源同国内铅冶炼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原始的产量低、污染重的小坩埚、烧结锅炼铅开始,到采用烧结机加鼓风炉冶炼粗铅,再到现在像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等企业采用的工艺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富氧底吹熔炼工艺。”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副会长孙敬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国家已将鼓风炉冶炼粗铅的工艺列入淘汰计划,但目前仍属国家允许的范围。

  而铅锌行业严格划定的安全防护距离未被遵守,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

  “因为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人居环境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不一致的。我们的工艺排污按国家标准来衡量,是达标的。但是,按国家人居环境标准来衡量,还是有差距的。”杨华锋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随着近年来工厂和村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防范意识的缺乏,这种隐患的积累越来越大。

  “从济源的情况看,济源铅冶炼历史比较长,受扬尘和降水影响,铅企会对周边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一些铅企职工由于不太注意生活习惯,也容易导致家庭环境受到铅污染,所以受危害的程度重一些。”一位长期从事冶铅行业的人士如是分析“血铅事件”的“成因”。

  不过,亦有人士认为,关键还是在于目前GDP主导的干部考核机制。

  “一些环境污染事故和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追求眼前政绩的迫切愿望不无关系。”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正是这种冲动和愿望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使面前,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对于济源市此次的“痛下决心”,孙敬贵则认为“是件好事”,“对于铅锌行业来说,并非全是坏消息,这或许是一次淘汰落后产能的好机会。”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将淘汰落后铅产能列入计划,并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今年初,国务院出台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2009年我国将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60万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而9月2日,环保部亦透露,关于《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该部正会同发改委等八部门制定,这或将为企业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标准”。

  “只有采用先进工艺,引导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企业才能做大做强,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免受环境污染之害。”杨华锋坦言。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