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陷入“亚健康” 重庆最高气温或达46℃(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长江流域陷入“亚健康” 重庆最高气温或达46℃(2)
2009年12月03日 09:59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应对气候变暖的公民责任

  ———少吃一斤肉,少开一天车

  现在,一个名叫“气候变暖脚印”的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

  组织者介绍,参与者根据每天所采取的应对变暖办法计算自己节约了多少水、多少木材,从而得出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留下的足迹。

  11月14日,来自丹麦的阿林顿和迈德普抵达上海。

  他们此行是来参加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电视节目制作。徐明介绍,二人早在3年前便参加了“气候变暖脚印”活动。

  2006年,他们开始尝试少吃肉,少出门,出门也尽量步行或乘公交车。

  3年后,研究发现,他们每天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大幅减少,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日益降低。更令人关注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生活的舒适性受到影响。

  这说明什么?

  “我想告诉大家,应对气候变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潘家华说,“地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一份责任。”

  生活中,应对气候变暖似乎总是各国领导人去解决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专家表示,“简单地说,你甚至从餐桌上就可以做起。”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比如,你可以少吃一斤肉,这就等于节约250加仑水,它们能够供一个三口之家使用30天;小汽车少开一公里,平均可少排放二氧化碳220克左右;放弃一次2000公里的飞机旅行,则可以减排278公斤;家庭室内空调冬天调低2℃,夏天调高2℃,一年的减排量就将近一吨……

  今天,还有一种被称为“乐活”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潘家华介绍,其含义就是———吃天然食品,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出行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购车只选混合动力新型燃料车……

  无疑,它们都是生活琐事,难以引起人们注意,甚至被忽略。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全球气候变暖也正是人类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中演变与形成的,因此,面对挑战,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义务承担一份责任,回到点滴,回归自然,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记录 

  1、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折多塘地区发生7.5级地震。

  2、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雅德发生7.6级地震。

  3、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西北部的松潘、平武地区发生7.2级地震。8月22日05时49分和23日11时03分,该地区又相继发生6.7级和7.2级强烈地震。

  1、1982年7月17日至18日,位于长江河谷中的四川省云阳县鸡扒子段发生滑坡,体面积约0.77平方公里。

  2、1985年6月,湖北省秭归县新滩镇,先后发生两次达30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滑坡。

  1、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2、1981年7月16日,嘉陵江、长江爆发特大洪水。

  3、1983年8月,汉江上游特大洪水。

  4、1998年,长江上游一共出现了8次洪峰,中下游也爆发洪水,最终成为全流域大洪水。

  1、1959年7月初~8月下旬,四川旱灾。

  2、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连旱。

  3、1999年夏天,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旱。

  4、2006年夏天,重庆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干旱时间部分地区持续了100天以上。

  现状

  过去46年,年均气温上升0.14℃ 

  “在过去46年,重庆的气候变化还不是很明显。”看着《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的报告内容,市气象局科技减灾处处长李锡福表示,也许报告预测的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未来气候的变化还有可能大大超出现阶段人们的意料。

  李锡福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是根据2008年公布的《重庆市气候变化公报》统计数据。公报显示,从1961年至2007年的近46年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小幅度的上升趋势,上升了0.14℃,上升速率为0.03℃/10年。

  公报还显示,近46年来,我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有所不同。重庆大部分地区的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更显著,而夏季平均气温却呈下降趋势。春季平均气温处于过渡期,在中西部地区气温呈下降趋势,东北部和东南部呈上升趋势。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如今极端气候极易形成。”李锡福举例说,在重庆,2006年夏天出现的干旱、2007年的洪涝,以及2008年末2009年初的冰冻雨雪天气,无不向人们昭示出一个信号:是该关心关心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气候环境变化了。

  “从气象意义来说,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减缓’,另一方面是‘适应’。”李锡福表示,减缓就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减少极端气候的发生。适应则是在气候变化之后,采取一些人为措施来顺应气候的变化。

  重庆反响

  应对:1已在长江流域段设200个气候观测点

  上海海平面上升,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看来,从源头到入海口,长江流域温度上升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他认为,要研究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监测系统。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水位后,其最高水库库容为393亿立方米,谢德体将其形容为一个“水空调”,因为它能为重庆带来“冬暖夏凉”的舒适气候。

  谢德体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要研究长江流域地面温度升高对沿线环境的影响,需要长期的监测,“因为气候变化对土壤、植被、水系等的影响不是短期就能看得出来的。”他透露,目前,我市已经在长江流域段设立了200个气候自动观测点,用于气候预警与监测。

  在谢德体看来,“人类可以通过水利灌溉、节能减排、种植绿地等人为管理措施来弥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从局部应对出发,谢德体表示,农业方面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森林植被方面则需要退耕还林,防止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应对2: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布局沿江工业

  气候持续变暖,灾害增多,防灾减灾成为紧迫任务。相关专家针对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上升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年至50年间,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和沿江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市气象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高阳华认为,农业作物受到气象制约比其他行业可能要更大一些。例如,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传统农作物产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都是些有生命力的物种,这不同于能源、交通、城市建筑等其他行业的非生命化特征。农业种植对象品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野生作物脆弱得多,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它们的影响非常明显。

  高阳华建议,应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避开或减轻不利影响,如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动态区划,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同时要尽可能利用气候变暖对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带来的有利影响,这对气候复杂的山区尤其重要。

  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表示,我市现有长寿、涪陵、万州三个沿江布局的化工产业园。过去,依江而建确实为工业布局提供了物流、排放等优越条件,但按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今后长江流域沿江工业的布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德国莱茵河附近工业园区的布局与建设就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李勇透露,按照新的规划布局,我市针对长江流域沿江工业园区建设提出,要建设一批生态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水—电—矿资源开发;淡水养殖业开发;天然气、盐业和医药化学工业;生态环保产业及竹、林、麻资源开发;畜牧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品链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生态工业。记者 杨 帆 李志峰 实习生 杨 洲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